查看原文
其他

南边随笔||曹申:40年来的远行和牵挂

南方治理 2024-06-27



40年来的远行和牵挂


曹申

       

      公元2020年8月8日,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常宁五中1981级初中多位同学四十年后在广州重逢。他们是部分初中同学陈潭、彭晓龙、陈志平、朱晓亮、陈旭、肖春等六位。另有部分高中同学陈德勇、彭小云、刘爱成、张满英、吴世东、邬文胜、吴浩、彭德君等八位。他们分别从上海、武汉、常宁、都匀、深圳、顺德等地汇聚于广州。此次小规模相聚由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潭教授主持。中南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慧中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肖晗教授分别在苏州和长沙特意发来贺电,还有更多的同学通过短信、语音和视频等不同方式进行了同窗间温暖的问候。


                         

     四十年前的那些零星记忆
      1981年下半年,常宁五中两个特殊的初中班(初30班、31班)。在此前后若干年,常宁五中只有高中班,没有初中班。教语文的段泽珍老师、教数学的崔智生老师作为骨干教师被挖掘出来,成为我们两个初中班的班主任。那时候,好老师并不容易找,以至于我们的英语课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代课老师。一些其他课程的教学,是从高中部的老师中选拔的。

       初中生脱离父母之学习,在现代教育看来,对孩子是有很大风险的。记得我们一帮孩子走进宿舍,就打闹个不停,有时班主任不得不深夜来查岗叫停打闹。高中学生吓我们,说寝室有“大红脚,长舌头”的鬼,胆小的小屁孩每晚吓得哭,我傻傻地看着天花板,这个鬼会在什么时候出来,到底长什么样?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直也没有见着这大头鬼的出现。“玩”似乎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简直太会玩了,集聚各地之玩法。下军棋、打板角似乎是那时的我玩得最多的两项,有时还被老师抓住受罚。母亲曾笑我在讲台底下打板角被班主任抓。印象深的一次是与一位同班叫邓仁贵的同学在操场追打嘻闹,被老师抓住罚站。

      初中毕业,我们没有拍集体纪念照,也没有留下相关留念资料,又因为同学间少往来,时间长,遗忘就更多。但对于学霸,大家还是极为关注的。如初31班的陈潭、彭晓龙、李福生、陈旭、陈志平等;初30班的许芸芝、陈向阳、彭后发、曹春龙等。许芸芝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陈向阳是高中应届考上大学的才子。彭厚发于高中一年级就考上了乡镇干部。


     回头张望尽是生活的平淡
      当初两个班大约有一百零八位玩童,如今能够联系上并在群内显现的也就50%左右。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湖北、上海等全国各地机关、教育、军队、公司、企业。由于没有收集其相关资料,只能简单地从网上找一些材料。其中陈潭同学应是已知目前走得最快站得最高一位。在学历、学位、职称、公共职位、名誉头衔,呈现出来的专著作品等等都是在各位初中同学中位居前茅的。陈志平任职于上海,陈潭、彭小龙、陈旭、朱晓亮、许芸芝等都是孔雀东南飞,落居于珠三角。陈向阳毕业不久后从事公务员工作,公务员时长仅次于彭后发。两位老领导潜心于地方事务。

       时隔四十年的初中同学,都已年过五十了,进入“知天命”之年。在这个年龄点,也基本上名利淡薄了,有所得也得了,有所成也成了。无所得无所成也不必再强争了。身体健康,不给家人添麻烦,能为下一代再往前行道路上送一程,也是莫大欢欣了。

      当然对于极少数特殊人才来说,五十多岁仍然是一个黄金年龄。经过几十年的思想文化技术积累,沉淀淀的满腹才华,闪亮发光。我想这个时候他们应想到的应是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有益的范本。

                                  

     只有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牵挂
      六零后、七零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一代,这一代人还曾经受过饥饿,亲身感受过没有饭吃的难受,却是精神满满,斗志昂扬,他们辛勤地耕耘着,默默地把家乡变得富裕美好,把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强大。这一代人也是思想上最遭受折磨的一代,计划和市场、开放与保守、梦想与现实相互激荡……

      这个时代也是中国本土出现世界级大师的时代。文化自信必然产生张力,经济发展沉淀基础。如果说我们这一代前段还在不断地向西方学习一些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回头一看,却都是满口洋文,尽是别人家的东西,连自己祖宗是谁都不知道了。我们才明白必须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九零后、零零后注定是中国本土世界级大师出现的一代。

      如果你身体还好,也许也能赶上,先做一点本土化自己的东西出来。如果安好,再为国家健康工作六十年吧!

       
2020年8月9日星期日

曹申记事于长沙市


作者曹申系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

南边随笔||曹申:风雨飘摇风雨情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6期:疫情之下的日本观察
珠江会讲||第37期:疫情之下的德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38期:疫情之下的荷兰观察
珠江会讲||第39期:疫情之下的俄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40期:疫情之下的伯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41期:疫情之下的杰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42期:疫情之下的麦城观察


稿约简讯
征稿启事||“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征稿启事||“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征稿启事||“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
征稿启事||《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陈潭作品
南边随笔||陈潭: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南边随笔||陈潭:变革时代的他者叙事
南边随笔||陈潭:伶仃洋边的时代阅读
南边随笔||陈潭:北回归线上的学术张望
南边随笔||陈潭:让服务运转起来
第一观点||陈潭:让思想运转起来
第一观点||陈潭:把教育找回来
第一观点||陈潭: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八项主张
南边随笔||陈潭:在《遇见墨脱》里遇见高度
南边随笔||陈潭: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的意义追寻
南边随笔||陈潭: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
南边评论||陈潭:强化制度治疫技术治疫全民治疫
南边评论||陈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球意蕴与意义呈现
南边评论||陈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南洋经验
南边评论||陈潭: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南边评论||陈潭: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的行动面向
阅读推荐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全球治理||于洪君:靠“家里蹲”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观点||易富贤:新冠疫情的生命核算和人口政策反思
南边评论||易富贤:人口与老龄化视角下的各国抗疫
大国治理||易富贤:东北衰落和广东崛起的人口经济学
南边评论||谢治菊:以扶贫精神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南边评论||杨孟著:碳关税博弈与中国碳政策选择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南边评论||何瑞豪:传递疫情治理的中国温度
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始创于2019年,在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地方高校特色智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