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边随笔||陈潭: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南方治理 2024-06-27



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陈潭

各位毕业生同学:

大家好!毕业了,辛苦了!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半年多时间没有见面了,看得出来你们十分想念老师、想念同学、想念校园,想念图书馆的宁静,想念商业中心的喧嚣,想念小谷围的落日,想念老师们的唠叨。其实,我们老师也十分想念大家!这几天,大家陆续到校了,校园开始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往年的这个时候,按照惯例,大家应该会在图书馆前坪拍摄毕业纪念照,在何世杰体育馆参加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等着校长拨穗和学位颁授(当然,也就没有今天学院的仪式,我也不会在这里给大家写话和说话)。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毕业的你们成为了最为特殊的一届。很遗憾,在临毕业的当口,我们师生之间的很多东西,包括主题班会、在线教学、论文指导、论文答辩、毕业晚会,都只能在线上操练,都只能在线上完成。我想,这应该是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转场,也可能是全球教育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和唯一的一次。虽然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带给了人类沉重的伤痛,但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难得的青春记忆和人生经验。未来不管大家走到哪里,保持对生命的敬重、对科学的尊重和对常识的坚守,应该是最起码的姿态。

除了这种“不得已”的疫情教育以外,最近我们还看到了教育领域许多“不快”的事情,比如,山东发生的多起高考顶替事件,中北大学那个因为作弊而坠楼的事件,被所谓“正能量”戕害的江苏坠亡小学生事件,还有那个颇具表演天赋的模仿和调侃老师的黑龙江小男孩钟美美事件……在这信息快速传递的流动性时代,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些悲剧和这些事件,也留给了我们教育者和你们这些被教育者对于如何保持“正确教育”的思考。今天,我们的教育如何保持正确的姿势呢?我相信不少同学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婚宴上,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了他中学的老师,于是上前恭敬的说:“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老师:“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学生:“老师您再想想,我是当年在课堂上偷同学手表的那个学生。”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还是摇了摇头说:“我真的认不出你了。”学生:“当时您叫全班同学都面向墙壁站着,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个个搜查我们的口袋。当您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您的严厉的训斥并予以严肃处理,从此以后我在班里是抬不起头来了,这将给我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耻辱和创伤……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我想像的那样,您把手表归还给失主后,就叫我们坐回原来的座位上继续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那一天,偷手表的事从来没有被提起过,老师,现在您应该记起我了吧。”老师微微一笑说道:“我怎么会记得你呢?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同学的印象,当时我也是蒙上自己眼睛来搜查学生的口袋的。”学生听完,眼泪夺框而岀,他紧紧的把老师抱在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岀来,彼此就这样默默拥抱着……

这是一个毕业多年的校友和他的中学老师的一段对话。这个故事里的中学老师以这种“宽厚”的方式教育了那个当时偷表的学生,使这个学生走上了社会,而不至于走向反面。毫无疑问,这位中学教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大家知道,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仅只有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还有为人的教化和矫正。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仅只有知识的“光”,更有教育的“爱”。我们教育的“光”不但要照亮自己,而且还要光耀他人;我们不但需要自重自爱,更需要宽厚待人、宽爱他人。去年暑假,我把《军师联盟》两部分别拥有44集电视剧都看完了,除了矫正了过去对于诸葛亮的过分溢美,也重新认识和理解了司马懿和曹操。在官渡大战前,袁绍是北方的老大,普遍被人们看好。在官渡战役中,曹操屡次处于不利境地,手下人信心大失,很多人暗通袁绍,为自己预备后路,但最后却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战斗结束之后,在袁绍丢弃的物品中发现不少曹操手下文武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建议曹操找出这些手下并全部除掉,但却遭到了曹操的拒绝,曹操将这些书信看都没看却付之一炬并不再追究。我们比较一下看看,曹操的情商和领导艺术尽管不敌耐熬的司马懿,但是应该是不会低于诸葛亮的。没有“望梅止渴”和这种另类“扬明弃暗”的领导艺术和教育艺术,曹孟德是不可能奠定曹魏基业并为司马立晋、华夏归一立下汗马功劳的。

一个历史人物的伟大,不在于对待成功的态度,而在于对待失败的行动。司马懿说了,在我的眼里没有敌人,只有师长和朋友。回过头来看,我们如何对待调侃老师的钟美美,如何对待上述那些脆弱的坠楼者?我们如何看待成功,如何看待失败,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之间的“空间”?或许,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简单粗暴的AB教育——不是A面肯定、就是B面否定,不是A面表扬、就是B面处分,不像那位中学老师那样游刃有余地处理班上“偷表问题”。虽然我们的教育反对一味的妥协、包庇和纵容,然而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爱护、宽容和包容,我们恰恰需要的是这种思想教育的“缓冲地带”,需要的是成功和失败之间的“中位数空间”,这是我们教育者需要反思的。

与此同时,最近我在跟一些同学的交往中发现,他们很怕犯错、更怕失败。有的同学为说错了一句不紧要的话、做错了一件不紧要的事常常自责,生怕同学另眼相看,生怕辅导员严厉批评,生怕老师给小鞋穿,由此导致长时间的苦闷和抑郁,我觉得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制造”。在我们毕业的同学中,很多人是独生子女,有的同学很胆小、很怕事,怕出事、怕担责……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时代青年该有的样子。

其实,犯错也许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应有议题,也许是一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古今中外没人能不犯错。尽管我们不鼓励大家老去犯错,但是我们大家需要宽容自己、放下身段、去掉包袱、轻装上阵。四年来,我们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惆怅,有合作的欢愉,有孤傲的不快,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才叫同学,这才叫学校。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知识教育,还有思想教育;除了榜样教育,还有挫折教育。我们的教育除了给予学生以鲜花、掌声和赞歌以外,我们还应该有汗水、泪水和痛楚,我们还应该给予学生以容身的空间、转身的台阶和改过的机会。这就是教育,这既是光,更是爱!

今后,不管大家去往何处,做一个宽厚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有爱的人,上帝肯定是不会亏欠的,这也是我们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以凡人心态看淡一切,以俗人姿态行走未来,或许我们的起点不高,或许我们的资质一般,或许我们的条件有限,或许我们的速度不快,但是大家必须记得:自食其力,努力奔跑!

有光,我们会看清前路。有爱,我们会轻松前行!年少不知曲中意,明白已是曲中人,最后用一首“口水歌”里的两句话祝福大家: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

 

陈潭

2020年7月2日


特别说明:陈潭教授2020年7月2日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来自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6期:疫情之下的日本观察
珠江会讲||第37期:疫情之下的德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38期:疫情之下的荷兰观察
珠江会讲||第39期:疫情之下的俄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40期:疫情之下的伯城观察
阅读推荐
征稿启事||“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征稿启事||“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征稿启事||“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
征稿启事||《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南边随笔||陈潭:变革时代的他者叙事
南边随笔||陈潭:伶仃洋边的时代阅读
南边随笔||陈潭:北回归线上的学术张望
南边随笔||陈潭:让服务运转起来
南边随笔||陈潭:在《遇见墨脱》里遇见高度
南边随笔||陈潭: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的意义追寻
南边随笔||陈潭: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
南边评论||陈潭:强化制度治疫技术治疫全民治疫
南边评论||陈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球意蕴与意义呈现
南边评论||陈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南洋经验
南边评论||陈潭: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南边评论||陈潭: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的行动面向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全球治理||于洪君:靠“家里蹲”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南边评论||易富贤:人口与老龄化视角下的各国抗疫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南边评论||何瑞豪:传递疫情治理的中国温度
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始创于2019年,在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地方高校特色智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