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庆特辑|网络聚合与集体欢腾: 国庆阅兵仪式如何影响青年群体集体记忆建构

CSCG 华南文化地理人 2024-06-27

文献引用:郭云娇,陈斐,罗秋菊.网络聚合与集体欢腾:国庆阅兵仪式如何影响青年群体集体记忆建构[J].旅游学刊,2021,36(08):127-139.


  节庆仪式是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媒介,是重塑与建构记忆的特有通道。国庆仪式通过各种符号对过去社会历史文化场景进行再现,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表达形式。随着社交媒体的高度化与社群化,网络社群成为青年群体表达自我认知与情感记忆的重要平台。

  文章将网络社交平台“豆瓣”作为研究场域,选取其中最大规模的线上讨论小组“豆瓣鹅组”,将网络社群中的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网络文本数据爬取和半结构访谈,探究阅兵仪式在国家集体记忆建构中的媒介作用,建立国家庆典仪式对集体记忆建构与个体的归属功能模型


1  文献综述

● 网络媒介空间下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网络媒介情境的“去中心化”特征为记忆书写的“泛众化”提供了空间,网络媒介仪式的“超时空性”与“高互动性”深刻影响集体记忆的唤起和社会功能发挥。

● 国家庆典仪式、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

  节庆、仪式活动与记忆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仪式具有记忆功能,且可延续社会认同。一方面,集体记忆是连接庆典仪式与情感认同的重要中介力量。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的传播信息和受众反馈被视为探究仪式意义生产主要场域,以此探讨国家庆典仪式对情感认同的强化作用。

● 集体记忆建构与个体归属功能的基本理论逻辑:

  在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框架下,形成国家庆典仪式对青年群体个体记忆唤醒到集体记忆建构和个体的归属功能的基本理论逻辑:①个体记忆的激活与集体记忆的形成必须借助和依赖特定的介质,仪式作为集体记忆的表达形式与记忆建构媒介,直接作用和影响个体与群体记忆;②共同记忆作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促使无数个体聚合成集体,并依靠社会的互动和确认;③记忆对过去进行有选择、有意识的支配,进而与身份认同密切关联。集体的同属感会促发集体在行动上的团结一致,并产生强化个体的归属功能与效果。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网络文本分析:

  将网络志作为数据收集来源,通过Python爬取阅兵仪式当天 (2019年10月1日) “豆瓣鹅组”的全部讨论内容。借助情感分析工具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所得的讨论文本进行情感倾向分析。

质性文本分析与半结构访谈:

  以访谈的形式对群体中的个体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在“豆瓣鹅组”平台选取阅兵仪式当天在小组中参与讨论的15名用户 (表1) 半结构化访谈。借助Nvivo10.0对访谈所得的质性文本进行主题分析。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3  研究发现

3.1 仪式对个体记忆的激活与重构

“豆瓣鹅组”成员记忆信息互动的群像分析:

  首先,采用在线词频分析平台对当天所有有效讨论的文字内容进行词频分析,词云图 (图1) 说明小组成员关注和讨论的内容范围广,内容相对碎片化,且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图1 讨论帖的标题和正文的词频分析词云

  其次,通过对获取的有效讨论帖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将青年群体在该社群组织中参与讨论的内容归纳为4个类别,讨论内容 (表2) 反映了在自我的信息输出和他人的信息互动下,小组成员的个体记忆被唤醒和强化的内容

▽表2 “豆瓣鹅组”成员互动信息示例

  最后,通过情感分析工具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讨论帖标题与文本分别进行情感倾向分析,获取青年群体对阅兵仪式在情感维度上的群像信息,情感倾向分析 (图2) 显示成员在阅兵仪式的直播观看过程中呈现出的情感倾向主要为正向

△图2 情感倾向分析(文章作者增补提供)

● 仪式激活个体记忆的过程要素:

  阅兵仪式的观看者对各种意象所代表的信息的准确捕捉建立在对符号的共同解读上。在仪式激活个体记忆的过程中,网络和虚拟空间起到了社群纽带的作用,在社群纽带的作用下,个体的信息输出与输入在同一时间中不断交错和重叠,进而加强群体“共同的历史想象”。在该过程中,个体记忆逐渐在群体中重构,符合群体价值观的、被不断加强的个体记忆得以在新的群体情境中保存成为集体记忆。


3.2 仪式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特征

  基于集体记忆建构与个体归属功能的基本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归纳总结集体记忆建构过程所呈现的特点 (表3) ,分别是:当下性、结构性和群体性。

▽表3 集体记忆建构过程特征的编码分析


3.3 集体记忆的个体归属功能

  对15位访谈者的访谈文本进行质性文本分析 (表4) ,由仪式建构的集体记忆,其对个体的归属功能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3个层面,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个体对“中国人”身份的确认与国家发展的认知个体的民族自豪感与“根”的家园感激发个体维护祖国形象与报效祖国的爱国行动

▽表4 个体归属功能的编码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研究发现构建国家庆典仪式对集体记忆建构与个体的归属功能模型 (图3) :

  (1)个体记忆的激活,既需要具有清晰意象的符号在“仪式空间”中的反复出现作为外部提醒,也需要群体成员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为仪式符号的解读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提供内在驱动;

  (2)青年群体网络空间聚合下的情感结构为积极正向,该情感对集体记忆发挥认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仪式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呈现出“当下性”、“结构性”和“群体性”。网络空间群体聚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既建立在大规模的群体内成员在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和参与之上,也生发于现实空间中较为长时的教育培育与身体规训;

  (4)由仪式建构的集体记忆引发的个体的归属具有较强的功能意义,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3个层面。

△图3 集体记忆建构与个体的归属功能模型

  文章对个体记忆信息的表达和认同情感建构过程的挖掘依托于对访谈文本的主题分析,得出对集体记忆建构一般特征的总结,尚缺乏对个体记忆信息符号和组成要素建构集体记忆过程的深层阐释。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网络媒介空间中的互动仪式的符号生产和互动特征、记忆的激活与重构以及集体认同的塑造。

  在网络传播时代,社群网络空间的发展对国家庆典仪式的传播效果具有革命性,对国家庆典仪式的功能价值意义具有突破性。国家和地方宣传部门在大型节庆仪式活动的宣传上,可以将网络社群作为线上情感引流的主要传播场域,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增强节庆仪式活动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往期推荐

中秋特辑|中国居民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城际出行网络异同性研究

中秋特辑|节假日旅游流时空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以云南省为例

中秋特辑 | 微博用户的中国传统节日感知及区域差异研究

视点|如何看待野生动物旅游的动物伦理问题?

争鸣 | 新型全球化与流动性背景下知识移民研究的议题与展望

集萃 | 艺术空间的生产及感知




供稿 | 谢宇琳编辑 | 谢宇琳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