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

其他

【专家观点】规模应用“数字身份证”融通产业链

有关部门近期联合印发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出台的相关具体举措,内容涉及关键衡量指标、重点开发领域以及配套条件支持等多方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规模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日渐完备,扩容提质的时机、条件都较为有利。标识解析的意义,相当于为工业互联网中每一个物理实体与数字对象赋予了“身份证”。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技术和设备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从本质上看,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带动的也不只是相关技术及应用场景的日渐丰富,更包括整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的加速完善,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类作用主要体现在带动供应商形成链式发展,推动形成宝贵的工业生产数据资源,通过强化技术供给催生有效市场需求等方面。标识解析离不开节点供应商,好的供应商是技术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设备实体产生的工艺记录和关键数据被准确标识和记录,更好推动数字标识技术与工业实际生产领域紧密结合,避免形成“技术空转”,有利于加快推动相关数字技术迅速向生产领域扩展。随着市场竞争筛选作用的发挥,供应商自身素质、运营实力、管理水平也都可以实现扩容,进一步丰富了产业链生态,链条上的经营主体联系程度进一步密切。数据资源是工业互联网运行的重要产出,同时也被转化为重要的“投入”。工业各细分领域、各行业按照产业分工、产业链逻辑耦合运转形成的各类数据,在标识解析体系下就产生了额外的附加值。随着数据应用场景的丰富,数据资源对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产业图谱完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方面的作用都将得到进一步显现。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如果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看作是供给优化,那么这种优化也必将催生更多的市场需求。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很多场景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沉淀,一个关键点就在于缺少现实的需求作支撑。随着标识编码和解析系统的完备、政策保障力度的提升,以及辅助生产控制与决策的迭代次数、试验次数增加,相关的需求场景就会越来越清晰,形成供给和需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良性互动的局面。标识解析体系的关键是加快实现由“建”到“用”,这还需要一个完善条件、强化保障、制度设计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场景应用拓展、提升规模应用水平、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必不可少。场景一定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应形成工业互联网上下游协同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场景创新的合力,而不是供应商单打独斗的“内卷”。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形成一定形式的联盟,形成场景应用案例共享,这些都有助于行业场景的创新。规模应用水平的提升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联系密切。提升节点解析能力,要在节点数量上实现稳定有序增长,科学合理的规划、多元资金的投入,两者有机结合,解析的能力才能持续提升,标识解析机制才有向更多行业拓展的可能。规模化应用不仅是规模化普及,还要根据各区域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水平,结合实际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稳慎推进。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更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扩容提质的关键。应持续加强标识解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与各类系统、软件的适配程度。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安全保障机制也要同步配套,技术创新是安全前提下的创新,要加快探索分级分类管理,提升安全保障的系统性,强化保障能力。从更大的范畴看,标识解析机制作为微观领域的一项技术,对推动整个工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这一技术影响的不只是工业领域,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小见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魏琪嘉
4月8日 上午 8:40
其他

国家信息中心2024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国家信息中心成立于1987年,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1988年1月22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国家信息中心”。2004年,经批准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经中编办批准加挂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牌子。自成立以来,国家信息中心始终秉承“引领信息化发展,支撑科学化决策,服务现代化建设”初心宗旨,坚持“与时偕行、明见未形”价值取向,孜孜以求,创新探索,成为国家级特色高端智库,在国家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勇当先行者、承担主力军任务。多年来,国家信息中心充分发挥经济监测预测、政策研究咨询、发展战略规划、数据汇聚分析、信息技术平台、专业人才队伍等综合优势,围绕宏观决策支持、信息内容服务、信息技术支撑三大业务板块,打造形成了国信预测、国信数据、国信平台、国信咨询、国信安全五个业务品牌。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制内工作人员,具体要求公告如下。一、招聘岗位二、条件要求(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拥护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五)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六)在事业单位工作5年及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七)年龄不超过40周岁;(八)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文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九)身体健康,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籍的;高等教育期间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被开除公职的;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处于受处分期间或者影响期限未满的;在各级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纪行为还在禁考期的;聘用后构成回避关系的;存在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他情形的。三、招聘程序(一)报名1.报名方式:为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只接受网上报名,恕不接受直接来访、电子邮件、电话、信函等其他报名形式。网上报名地址:http://zp.sic.gov.cn2.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2024年3月21日18时(以网上提交时间为准,截止时间之后不再接受报名)。3.报名材料:(1)本人身份证照片(身份证号码需清晰无遮挡,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2)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照片,学信网认证,留学人员需提供能够证明留学生身份和经历的证明材料。上述专业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如所学学科专业与岗位要求的专业接近但不在上述专业参考目录中的应聘人员,可以主动联系招聘单位确认报名资格;(3)本人社保记录和纳税记录查询界面截图;(4)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等符合岗位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5)个人简历。4.有关要求:提交的报名材料应当真实、准确。提供虚假报名材料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予以处理,并解除本人日后可能受聘之职。(二)资格审查根据招聘岗位条件对应聘者资格进行线上审核,对于通过资格审查者,将会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方式通知应聘者参加笔试,未通过资格审查者将会通过手机短信方式通知。岗位招聘人数与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的比例原则上须达到1:5,达不到该比例的,经用人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是否按照实际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组织考试。(三)考试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成绩总分10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未达到60分的,不可进入面试。根据各岗位应聘人员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照5:1的比例(不足5:1按实际人数)确定进入面试人员名单。进入面试人员应以邮件的方式进行参加面试确认,未在规定时间内确认的视为放弃面试资格,所产生的空缺按照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递补。根据拟聘岗位需求,各岗位面试形式可能不同。(四)体检和考察按照综合成绩(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从高到低的顺序,以每个岗位招聘人数与体检人数1:1的比例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体检和考察不合格的,经用人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是否按综合成绩排名依次递补。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等相关规定执行。考察将采取实地走访、个别谈话、审核人事档案(学籍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本人面谈等方法,了解考察人选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身心健康状况,与招聘岗位的匹配度等情况。(五)公示根据考试综合成绩、体检和考察情况,确定拟聘用人员,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六)聘用及待遇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根据规定按程序签订聘用合同。新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和我中心有关政策执行。咨询邮箱:rsc@sic.gov.cn国家信息中心
3月13日 上午 9:03
其他

国家信息中心2024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国家信息中心成立于1987年,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1988年1月22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国家信息中心”。2004年,经批准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经中编办批准加挂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牌子。自成立以来,国家信息中心始终秉承“引领信息化发展,支撑科学化决策,服务现代化建设”初心宗旨,坚持“与时偕行、明见未形”价值取向,孜孜以求,创新探索,成为国家级特色高端智库,在国家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勇当先行者、承担主力军任务。多年来,国家信息中心充分发挥经济监测预测、政策研究咨询、发展战略规划、数据汇聚分析、信息技术平台、专业人才队伍等综合优势,围绕宏观决策支持、信息内容服务、信息技术支撑三大业务板块,打造形成了国信预测、国信数据、国信平台、国信咨询、国信安全五个业务品牌。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制内工作人员,具体要求公告如下。一、招聘岗位二、条件要求(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拥护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五)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社会在职人员)或符合北京市留学生落户条件的留学人员(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国(境)外学习时间须一年以上、回国入境两年内未被派遣、在国(境)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证明留学经历的材料齐全);(六)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文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七)身体健康,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者可放宽至40周岁,即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籍的;高等教育期间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被开除公职的;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处于受处分期间或者影响期限未满的;在各级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纪行为还在禁考期的;聘用后构成回避关系的;存在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他情形的。三、招聘程序(一)报名1.报名方式:为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只接受网上报名,恕不接受直接来访、电子邮件、电话、信函等其他报名形式。网上报名地址:http://zp.sic.gov.cn2.报名时间:2023年12月14日至2023年12月27日16时(以网上提交时间为准,截止时间之后不再接受报名)3.报名材料:(1)本人身份证照片(身份证号码需清晰无遮挡,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2)已取得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照片,所有国内学历的学信网认证,留学人员需提供能够证明留学生身份和经历的证明材料。上述专业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如所学学科专业与岗位要求的专业不完全一致但类同的应聘人员,可以主动联系招聘单位确认报名资格;(3)本人社保记录和纳税记录查询界面截图(如未参加过工作请提供查询为空的界面截图);(4)奖励证书、学术论文等符合岗位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5)个人简历。4.有关要求:提交的报名材料应当真实、准确。提供虚假报名材料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予以处理,并解除本人日后可能受聘之职。(二)资格审查根据招聘岗位条件对应聘者资格进行线上审核,对于通过资格审查者,将会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方式通知应聘者参加笔试,未通过资格审查者将会通过手机短信可以主动联系招聘单位提供专业参考目录及类同专业把握标准确认报名资格方式通知。岗位招聘人数与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的比例原则上须达到1:5,达不到该比例的,将视情况研究决定是否减少该岗位招聘人数或取消招聘。(三)考试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成绩总分10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未达到60分的,不可进入面试。根据各岗位应聘人员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照5:1的比例(不足5:1按实际人数)确定进入面试人员名单。进入面试人员应以邮件的方式进行参加面试确认,未在规定时间内确认的视为放弃面试资格,所产生的空缺按照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递补。根据拟聘岗位需求,各岗位面试形式可能不同。(四)体检和考察按照综合成绩(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从高到低的顺序,以每个岗位招聘人数与体检人数1:1的比例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体检和考察不合格的,视情况决定是否按综合成绩排名依次递补。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等相关规定执行。考察将采取实地走访、个别谈话、审核人事档案(学籍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本人面谈等方法,了解考察人选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身心健康状况,与招聘岗位的匹配度等情况。(五)公示根据考试综合成绩、体检和考察情况,确定拟聘用人员,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六)聘用及待遇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根据规定按程序签订聘用合同。新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和我中心有关政策执行。咨询邮箱:rsc@sic.gov.cn国家信息中心2023年12月13日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全球性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机制体系、关键技术和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举行

2023年9月17日,“全球性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机制体系、关键技术和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举行。鉴定委员会由北京交通大学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中国工程院院士费爱国,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孟丹,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国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徐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罗洪斌等专家组成。鉴定会由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张毅主持。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出席会议并致辞。徐强指出,2018年以来,国家信息中心会同中国移动、北京红枣科技等单位,开展了BSN总体规划、机制体系设计、研发攻关和实施部署,构建了全世界城市数据中心节点规模最大的区块链公用基础设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可信服务载体,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积极成效。一是聚焦行业发展痛点,共筑“大创新”,设计了全球性区块链公用基础设施机制体系,开展了跨网、跨云、跨链技术攻关,占据了区块链创新制高点。二是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共建“大设施”,构建了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性区块链公用基础设施——BSN,显著降低了区块链开发、部署、运维、互通和监管成本。三是围绕经济社会需要,共创“大应用”,BSN已被20多个省市纳入数字经济或新基建规划,赋能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领域上百项应用。四是坚持开源开放原则,共谋“大发展”,BSN兼容主流公有/私有云架构,适配主流开源的区块链底层框架和跨链技术服务,以公用基础设施支撑和服务区块链的应用和产业健康长效发展。项目负责人、区块链服务网络发展联盟理事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研制背景、总体技术方案、主要技术创新、研制工作过程、产业应用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情况。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汇报,观看了系统演示情况,针对项目内容和技术创新性进行质询讨论,认为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其中区块链服务网络机制体系、广域协同虚拟云技术、大规模异构区块链底层框架纳管互联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红枣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鹏,北京红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亦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区块链研究拓展中心副主任、区块链服务网络发展联盟秘书长谭敏以及国家信息中心相关课题组成员20余人参加会议。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专家观点】元宇宙重构数字化发展新形态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拓展新型消费,壮大数字消费。鼓励数字技术企业搭建面向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看来,刚从两年的“火热”期回归到了冷静与“理性”发展的元宇宙又迎来了新机遇。2023年是元宇宙发展的关键阶段,元宇宙从概念正在进入应用、落地阶段。那么,新阶段,如何把握数字化发展、数字消费等新机遇推进元宇宙健康发展?元宇宙如何打通实体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信息网络空间,让消费者可以用数字身份,建设自己的数字资产?为此,《中国信息界》特别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希望他为元宇宙的发展指引方向。《中国信息界》:
2023年9月8日
其他

【专家观点】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难点和解决路径

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又一生产要素,政府、事业单位、企业都掌握着大量的公共数据,如何整合这些数据,使其产生社会生产价值,其中存在哪些难点,应该如何解决,是本文探讨的中心议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处于纵深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公共数据作为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价值高、体量大、覆盖面广,充分开发利用公共数据,对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海量公共数据的投放,可以从供给侧实现社会需求的更加精准化分析,进而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引导刺激消费需求,对缓解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一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实践探索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2021年12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明确要加强汇聚共享和开放开发的公共数据范围。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中央文件的陆续出台,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积极探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基础、数字社会认同感差异较大,各地政府在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上,呈现了百花齐放、阶梯发展的局面。在制度建设方面,现共有22个省、直辖市制定了适应于本地区的数据相关条例。全国各省、市、区陆续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分级分区的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在推动力度方面,各地区差距较大,出现了北京、上海、成都、贵州等地的领跑态势。在授权模式方面,形成了授权国有资本公司运营和特许经营两种模式。在运营目的方面,主要分为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益性目的和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商业性目的两大类。在收费标准方面,根据运营性质的不同,形成了免费使用、成本补偿收费、授权许可费用等差异性收费情况。二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主要难点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国家信息中心牵头编制的《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实施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5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23年第2号),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GB/T
2023年6月6日
其他

国家信息中心支撑研究和编制的《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正式发布

近日,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支撑研究和编制的《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本部《发展报告》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支撑湖北省研究编制的第二部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不仅从横向上对全省各市州进行了相互比较,还从纵向上对各领域、各地方的历史数据进行比对,为各级领导开展决策提供依据。《发展报告》可用于动态调整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支持政策,合理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工作重点,为全面实施全省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提供支撑,也对各地方主管部门明确自己的数字经济发展定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格局起到了促进作用。《发展报告》主要创新点一是强引领。《发展报告》立足《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指引,根据湖北省发改委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编制的《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对全省数字经济情况进行全方位、定量化发展评价。《发展报告》一方面清晰全面的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画像”;另一方面为各领域、各市州提供了“体检表”,推动各单位有的放矢开展数字经济促进工作。二是多维度。《发展报告》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化创新能力以及各产业数字化发展等多个维度情况入手,提炼出了数字经济产业链“强增长”、数字技术软服务“稳加速”、人工智能新赛道“快超车”、电子商务生态圈“优品牌”、数据要素新红利“广赋能”、数字经济新制度“善创新”、智慧武汉都市圈“强引擎”七个典型特征,系统描绘了省级和各市州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三是出特色。通过《发展报告》数据分析对比,能够发掘出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有关特色领域。例如通过数据反映,集成电路的圆片产量增长了91.8%,显示了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健成长动力。又如湖北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00家,显示出“快超车”的总体发展态势,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报告》的部分观点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专家观点】深化区块链 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体系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为实体经济带来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关键。建立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增强数据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水平,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共识机制、不可篡改、可以追溯、规则透明等特点,可以实现数据要素的个体可识别、用途可追溯和价值可衡量,基于区块链建立数据来源可确认、使用范围可界定、流通过程可追溯、安全风险可防范的数据可信流通体系,有利于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建立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的政策要求2022年12月正式印发的《中共中央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信息技术 大数据 政务数据开放共享 第4部分:共享评价》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3项大数据领域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其中,由国家信息中心会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21家单位共同编制的《信息技术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专家观点】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启示录

智慧城市的概念诞生于2008年底。2009年开始,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非常广泛,但核心主线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客观地看,中国这些年来对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的探索,仍然只是一个短暂的实验阶段。可以说,智慧城市在中国依然还未走出“盲人摸象”的过程。/
2021年6月15日
其他

《2019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发布(附报告全文)

国家信息中心新闻宣传、资源发布的公众平台,实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国家政策等。
2020年4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数说中国共享经济2019

3月4日,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用数据揭秘2019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未来发展方向。
2020年3月6日
其他

张新红:分享经济发展将加速推进中国向信息社会转型

3404变。怎么个变化,我总结出来三句话最简单,就是“政府要换一个管法”,“企业要换一个玩法”,“对于我们个人可以换一种活法”。分享经济可以给我们提供的服务简直就是千奇百怪。
2017年7月19日
其他

【一带一路】绿色“一带一路”与中国产业绿色竞争力

国家信息中心新闻宣传、资源发布的公众平台,实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国家政策等。
2017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