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话”的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父母做到了这四点!

课代表 VIPKID家长V课堂 2020-08-26
 


前两天,闺蜜打电话,跟我哭诉她5岁的儿子:“全家人都受不了他了,现在各种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


闺蜜说:“我现在真的很困惑,现在都提倡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可是如果事事都顺着他,养出无法无天的孩子岂不是更可怕?”


的确,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最难的事情莫过于“管的太严怕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管孩子又怕孩子走了歪路,后悔终生。


其实,“听话”的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不是我们用父母的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被动结果,而是父母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并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只是相信真正的教育和‘压制’‘强迫’水火不容。”


那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既可以让我们轻松应对孩子的“熊”,也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有爱的童年呢?


做到以下四点,轻轻松松养育你眼中的“听话”孩子。


1

父母的育儿理念要一致 -


每个妈妈都曾控诉自己家的猪队友——孩子爸爸。


明星孙俪就曾发过这样一条微博:

我:妹妹,你今天吃饭不乖,晚上不可以看电视,玩玩具了……


我还没说完,爸爸就冲出来了:可以了,可以了,她已经很怕你了……

对此,孙俪表示:爸爸在家就是我教育孩子的绊脚石。



我和孩子爸爸也曾经面临同样的状况。


我不同意给孩子看电视,而孩子爸爸觉得看电视无可厚非。所以,我们家是双重标准,我带孩子不给孩子看电视;爸爸带孩子,就会给孩子看电视。


直到后来,女儿每天都会嚷嚷着看电视,而且会一直看,只要关掉电视,就哭闹不止。


为此,我们决定统一口径,告诉孩子我们家的电视坏了,谁也打不开了。


虽然起初,女儿还会闹,但是我跟孩子爸爸都很坚决,电视再没开过,女儿慢慢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在孩子的认知里,只有父母意见一致的要求才是必须无条件执行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命令也好,禁止也好,如果父母的要求在相互争吵中产生,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那么,无论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会认为是可以不执行的。”


当然,许多家庭养育孩子,除了孩子的爸妈,还有长辈。


听过太多关于两代人之间育儿观念的冲突,很多父母也深受其扰,左右为难。


不可否认,我们要尊重父母,也感恩父母对我们无私的付出,可在孩子教育这种原则性的问题上,作为孩子的父母是不能有任何退让的。


因为,孩子将来成长的好不好,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有这个责任,就有这个权利。


2

语言上要更多的积极引导,而不是消极的命令 -


正如上面闺蜜的故事,相信许多父母都曾经历过,你越禁止孩子干什么,孩子偏要干什么。如果硬来,那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式的哭闹。


柏拉图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人甘愿成为一个坏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成为父母眼中“不听话”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源于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



教育专家陈鹤琴说过:“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想想我们生活中:

“你不可以动那个,太脏了”

“你不可以走那里,太危险了”

“你不可以……”

这样禁止性的语言太多太多。



小孩子解释事情的能力很弱,当我们总跟孩子说“不”,他会认为自己不被父母喜欢,不被爱,所以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我女儿以前玩沙的时候,总是冲小朋友扬沙,我都会说:“你不可以冲小朋友扬沙,这是不对的。”她从未听过,每次我都是硬把她带出沙坑。


有一次,她又扬沙,我就过去拉着她的手走到一块空地上说:“你可以在这里扬沙,等你扬完了,再回去玩。”自此以后,她再没有扬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的权利主要体现在鼓励、指导和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而不是经常的制止和纠正。这样,即使有时家长不得不禁止些什么,也很容易被孩子理解和采纳。”


所以,我们要试着把我们的“不可以”,转变为“你可以”,一字之差却是战争与和平的天壤之别。


3

身教重于言传 -


前段时间,地铁上一对母子的行为,收获无数点赞。


妈妈正在看书,孩子也拿着一本书坐在妈妈怀里认真阅读,让多少父母羡慕不已。


有人问这个妈妈:“你是怎样劝说你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的呢?”


她说:“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但是他们会模仿我们。”



是啊,最好的教育就是身体力行,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当我们拿着手机,看着电视,跟孩子说:“赶紧写作业去!”孩子会心甘情愿的去做吗?


台湾的洪兰教授曾经讲过一个她带孩子的经历:“孩子从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跟着她在实验室里面,每天面对的就是学生在做功课。


所以,后来孩子上学以后,从来不会问为什么要做功课,每天下班回来,就到母亲的实验室里做功课。”


洪兰教授说:“教育孩子,不是你告诉他,要干什么,而是让孩子跟着我们,我们干什么孩子就干什么。”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所以,让孩子看着你在干什么所产生的影响,远比给孩子讲再多的大道理要更大,更深远。


4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


去年,有一则“泰国妈妈带儿子捡垃圾”的新闻受到网友一众好评。


起因是儿子不肯上学,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劝说,他都坚决不去。后来,妈妈说:“你可以选择不上学,但从今天开始,你就要撑起家庭的担子,挣钱。”


于是,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捡了一天的垃圾,赚了2泰铢。



孩子想做公交车,妈妈告诉他:“钱不够。”

孩子想吃冰激凌,妈妈告诉他:“钱不够。”

最后,孩子自己喊着:“好累好热,我要去上学。”


所以,让孩子自己亲身去体验“不上学”的后果,效果要远远胜于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而且,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更加懂得珍惜上学的机会。


我常常被其他父母问起我是怎么培养我的女儿自己主动吃饭的。我都回两个字:“饿着。”



从我女儿可以自己吃饭起,我从不喂她。也难免有她不好好吃饭的时候,甚至饿到自己去踩着凳子爬到餐桌上找吃的。


几次过后,她自己总结到了一个经验,那就是“不好好吃饭就挨饿”。等她体验到了不吃饭的后果之后,就会懂得吃饭的重要性。


我们有太多的父母一方面不舍得放手,一方面却又埋怨孩子的不独立。最刻骨铭心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承受能承担的后果,这种教育胜过千言万语,胜过百计千谋。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用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和控制孩子,殊不知,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时,他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指导。


绘本《大卫,不可以》中,不管大卫做什么,妈妈都说“不可以”,这让大卫因为担心妈妈不爱他而留下难过的眼泪。最后,妈妈还是张开双手将大卫紧紧地抱在怀里,并告诉大卫“我爱你”。


所以,不论我们怎么做,都不要忘记表达对孩子的爱,我们的爱就是春风化雨,我们的爱就是寒冬暖阳,我们的爱才是孩子一切教育的基础。


文章部分图源于网络,如侵删


👇👇👇

如果觉得说得有道理!

也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看看吧~


👤

本文作者


谦谦妈

一个因为育儿重新认识自己的80后,一个希望活出自己,成为女儿榜样的妈妈。


您可能还喜欢:


六一排练节目孩子被换下场:父母看问题的态度,决定孩子的一生!


课程回顾丨如何提升孩子的课堂注意力和听课效率?


任正非谈教育: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VIPKID和家长V课堂的立场


投稿、转载| Contact Us

发邮箱VCLASS@vipkid.com.cn

或在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投稿、转载


原创内容,未经联系禁止转载

Protected by copyright.

Copying without permission is forbidd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