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鸣 | 物质地理学在研究什么?

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华南文化地理人 2024-06-27

林煦丹,朱竑,尹铎.物质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启示:追踪物质(following the things)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07):1235-1245.


01

引言

       伴随着“文化转向”与“再物质化”思潮的出现,物质地理学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新兴且活跃的研究分支之一,追踪物质是物质地理学中重要的方法论视角,论文阐述了近年来物质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存在的研究局限与空白,展望了未来中国物质地理学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话题与方向,以期打开未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物质地理学的对话窗口。


02

物质地理学与追踪物质视角

  “再物质化”呼吁夯实新文化地理学的根基,强调保留对物质性的思考。同时,力求摆脱拜物教的阴影,根植于物质本体,将物质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流动的节点之上,观察物质诉说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可以说,物质地理的研究实现了从物质到表征,又从表征到超越(more-than)表征的研究范式的转变。

  物质地理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需要以整体的思维(holism)去进行统一。因此,物质地理的方法论也随之进行了革新。对于物质的探讨很大程度上需要以一种流动的、追寻本源的视角来进行。物质的表征和意义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在互动的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动态特点的追踪物质成为了研究物质地理中关键且独特的方法论视角。

  研究者主张采用多点民族志(multi-sited ethnography)的方法追踪物质。商品掩盖了复杂的生产现象和在系统中相互缠绕的社会关系。通过追踪,多点民族志的方法可以揭示商品背后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和拜物教的真相。多点民族志可以是商品网络上的多个节点并行研究,也可以是一个现象或话题的多个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03

追踪物质视角下物质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议题

3.1 物质与象征研究

       象征研究更多从细节出发,更加重视象征呈现背后的流动过程和社会文化意义。物质对象积极参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系。它作为一个节点,将相关人、地点和物质组成起来构成传记,呈现出对于人来说的特殊象征关系。也有学者对物质本身具有的物质象征变化展开探讨。


3.2 物质与认同研究

       通常而言,物质是记忆的承载,因此也影响着人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与感知。文本与表征并非唯一的文化表现形式,社会文化的呈现也交织于物质之中。关注解析情感与具身体验之间的关系,感知个体或集体的身份认同变化。


3.3 生产与消费研究

       文化地理学者提出一切都是消费,呼吁学界关注日常生活中通常不被定义为消费的事物之流动与变化。相关的商品研究主要集中于位于全球南方国家的生产端与位于全球北方国家的消费端之间的流动现象。地理学者也开始主张以一种非线性(nonlinear)的方式来看待物质的流动。相关研究开始注重循环与交换等概念,以边界思维和联系思维来研究物质。


3.4 权力博弈与协商研究

       地理学者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塑造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生产与社会关系的。这一话题首先集中于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学者针对种种商品贸易展开追踪,旨在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剥削与不平等。另一方面,学者主张用一种整体的空间观来考虑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系、生活实践以及更加广泛的地缘政治生产。


04

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空白与缺陷

       首先,研究物质流动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式地对事物、地方、浮于表面的现象的拼贴描述(surface geographies),带来对象拜物教的危险。

  其次,物质追踪仍然是以商品消费为主要议题,而较少研究其他非传统商品类的物质,以及非传统生产者在商品消费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学界倾向于研究全球北方相对富裕地区的消费和全球南方相对贫穷地区的生产,忽视了南方地区也拥有的物质文化消费与贸易以及北方至南方的逆商品链,例如垃圾的生产与消费。


4.2 展望

  论文综合现有的西方相关研究案例,并结合现有的研究空白,提出中国人文地理学对物质地理学可能进一步开展的研究议题:

  第一,物质流动视角下的国际权力博弈研究;

  第二,资本对商品物质的建构与重构研究;

  第三,物质流动视角下的日常生活地理研究。




供稿 | 林煦丹
编辑 | 陈 婵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