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供给侧|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号文件带来什么实惠?

2017-02-07 央视评论员 瞭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谋篇布局

◆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把它写入一号文件,对于农民有什么实际意义?

◆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在有了纲领性文件之后怎么落到实处?

◆ 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文约13000字,提出了6个部分、33个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谋篇布局。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它写入一号文件,对于农民有什么实际意义?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在有了纲领性文件之后怎么落到实处?又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呢?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含义,就是要通过有效的供给来满足优质的需求。回顾过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举例来说,通过施化肥、打农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等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满足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意义?

  多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一直可以概括为“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所说,农业发展要有稳、有进、有新。

  但是在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农民的收入虽然仍旧在增加,但是有没有持续的后劲?农业生产方式是否合理?特别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力怎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回答。

做好改革关键看什么?

  这次中央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命题,想要实现有效供给,首先就要找到优质的需求,针对这些优质的需求再去打造那些有效的供给。做好这个“改革”,除了做好文件中提到任务,还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变化:

  • 从总量到结构的变化

过去在农业领域,大家主要解决总量问题。以粮食为例,产量实现连续增长,我们就认为发展得不错,但到了现在,我们发现,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构问题很明显。过去的一两年当中,很多农民种植的玉米增产,结果出现了玉米卖不出去的情况,反倒是大豆需求量很大,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大量地进口大豆。这就是结构性的问题。

做好从“总量”到“结构”的有效转变,就要我们坚持市场导向,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优化供给结构。

  • 从低效到高效的变化

另一方面,如何满足优质的需求?我们要把那些过去无效的供给逐渐变成有效的供给;把过去低效率的供给逐渐变成高效率的供给。这个所谓的高效率,就是要明确,到底要满足什么样需求?意味着对农产品需求的把握要精准。

  • 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变化

过去的农业生产当中,相对低端的生产比较多一点。用有效的供给满足优质的需求,还要让农业生产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因为农业领域的优质需求更多的体现在中高端。

  • 从非绿少绿到有绿增绿的变化

过去我们农业生产方式当中,有些地方少绿色,有些地方几乎还体现不了绿色,跟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现在,要逐渐让没有绿色变得有绿色,已经有了绿色的,还要不断地增加农业生产方式当中的绿色含量。

  绿色生产方式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实现的现代生产方式事关食品安全、事关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总之,就是要避免出现“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检验改革是否成功  要看老百姓得到哪些实惠?

  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几亿农民能不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如此,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还会通过购买和消费影响城市居民的感受。

  因此,检验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效,不仅要看农民的钱袋子是不是能够鼓起来实现稳定的增收;在现代农业体系之下,新型农民是否能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业;农民的生产资料土地能不能通过改革去激活,让土地的利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还要激活市场,关注农产品市场中的信号、秩序、供销的关系等等。

关照好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几亿人

  如今,在几亿农民当中,还有一批人已经介乎于城乡之间,你既可以把他算作农民,但他们其实又已经长时间在城镇地区工作,他们也是一群特别需要关照的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需要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能力,回到家乡去做一个农民,成为这个职业当中的劳动者;还有很多人也许就要逐渐在城镇当中落脚,通过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让他更稳定的在城市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到一句话,“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言下之意就是,要把每一位农民,包括传统的农民和新型的农民他的需求,准确、精准地满足好,这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更广泛的三农领域的改革要干的事情。


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6年12月31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8.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10.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实施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11.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设定补助标准。支持地方重点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生态林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12.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继续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推荐阅读

☞ 重磅|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 观察 | 供给侧改革半年研判

☞ 瞭望|东北粮食收储改革一线目击

☞ 春耕至,农户却不知该种啥

☞ 瞭望|“大学生农民”新生态

☞ 调查 | "新生代职业农民”登场?

☞ 瞭望关注 | 缘何农村多地频现种粮大户“毁约退地”?

☞ 解析丨把握2017年中国经济三大动向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APP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