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联·宇文所安作品系列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

(十二种)






只是一首歌

中国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词

Just A Song: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Eleventh and Early Twelfth Centuries

宇文所安  著

麦慧君 杜斐然 刘晨 译

 三联书店 2022年1月

作者聚焦并追踪北宋时期,词如何从宴饮助兴的表演文本——歌词,历经创作、传唱、抄写、结集诸过程,最终衍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逐渐取得与诗歌并举的正统地位。


宇文所安一方面从表演实践、文本传播、作者问题、词集编纂与流变等全新角度将词史看成“词集史”而非“词人史”;另一方面又对代表性词人如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力图从多个层面呈现词的历时性发展及其作者化、风格化和经典化的过程。




他山的石头记

宇文所安自选集

Borrowed Stone

宇文所安  著

田晓菲 译

 三联书店 2019年6月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可以呈现出怎样丰富的可能性?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化的整体视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在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自选文集中,他用介于论文与散文之间的独特文体,对中国文学史的经典篇章进行细读,以历史主义的方式提出全新的视角与观点。和《初唐诗》《盛唐诗》等专题研究不同,《他山的石头记》走出了唐朝——从《诗经》《左传》到《史记》《汉书》,从六朝文赋、唐宋诗词再到“新书远寄桃花扇”,宇文所安的考察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在碎金片玉的光彩中呈现出中国文学史的完璧。这种看似轻松跃动的文笔,极大挑战了固有文学史书写模式。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是作者宏阔的理论思考,在《瓠落的文学史》等文章中,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传统活力进行了整体思索,突破性地探讨着中国文学、文化传统在全球主义背景中的价值。


身为“他山之石”,宇文所安一如既往挑战着“按部就班”与“习以为常”。他用世界性的文化视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新颖夺目的观点,冲击着我们惯有的文学史认知。



初唐诗

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译

2014年3月 三联书店

本书为宇文所安的成名作,1977年初版以来便在汉学界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很大,至今仍是一本独树一帜的断代文学史。作者率先将初唐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并开掘了此后唐诗研究的一个方向,而其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启发良多。


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系统性地处理了从南朝宫廷诗到盛唐诗之间近百年(618-约713)的初唐诗歌,它的历史定位,它的经验、规律与轨迹。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沈佺期、宋之问;从宫廷诗的惯例到律诗、古体诗的逐步成熟;从时代氛围、宫廷政治到文化生活对诗歌写作的影响,作者一一细梳了夹处于强大的宫廷诗传统和潮流下的初唐诗人们如何既利用、完善又对立与突破既有的诗歌规范,从而缓慢地向盛唐诗过渡与迈进。



盛唐诗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译

2014年3月 三联书店

作为汉学家,宇文本书的立论颇为新颖大胆,质疑乃至否定了许多习见、传统的观点,以为盛唐诗歌的标准不是由我们所熟知的几个大诗人来界定的,也不是被切断了历史的一个多姿多彩的瞬间,而是在诗歌观念、题材、风格乃至技巧等方面持续地发展和变化的复杂过程。比如李白杜甫并非盛唐诗的典型(王维是),王维、孟浩然并非如人想象的那般风格相似;主宰盛唐的是由南朝宫廷诗衍变而来的“京城诗”,而盛唐的伟大成就却是由京城外部的诗人创造的,等等。细读分析也非常新颖到位,有许多感受和分析是作者的“独家”,也是他的研究特色。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

 The End of the Chinese"Middle Ages"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

宇文所安 著

陈引弛 陈磊 译

田晓菲 校

2014年3月 三联书店

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四部曲”之三,但去初、盛唐诗的写作已有15年。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书并不像前两部一样是完整的“诗歌史”,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具有文学史性质,但本身并不构成一部文学史;而由于中唐文学在风格、主题及处理的范式上远较初、盛唐复杂,且诗歌、传奇及非虚构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适宜称为“中唐诗史”。但这些论文却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文学文化”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简言之,作者认为中唐是中国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代”的开端。他这样解释:“中唐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在许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两百年后的宋代大思想家,而不是仅数十年前的盛唐诗人。”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中唐意味着“中世纪的终结”。



晚唐

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 (827—860)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827-860)

宇文所安  著

贾晋华 钱彦 译

2014年3月 三联书店

宇文所安唐代文学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本书对晚唐诗的风格、形式和意蕴的变化有独到的阐释,对李贺、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有不同于前人的精审解读。而且基于在中唐余韵影响下晚唐独特的社会文化状况和历史地位,作者在本书中有不同于前三部的对文学史的新叙述,如更加注意文本是如何保存下来和如何在当时流传的,诗的写作与在当代的流传之间的关系如何,还有当时的诗歌与盛唐诗歌之间、与宋代诗歌之间有怎样的关联等等。



追忆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宇文所安  著

郑学勤 译

2014年3月 三联书店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焦虑;更体现了 “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迷楼

诗与欲望的迷宫

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宇文所安  著

程章灿 

田晓菲 王宇根 校

2014年3月 三联书店

“迷楼” 原指隋炀帝在七世纪初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本书模仿迷楼的架构,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本书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经典的与陌生的、古代的与当代的作品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奇妙的指涉关联。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宇文所安  著

胡秋蕾 王宇根 田晓菲 译

田晓菲 校

2014年3月 三联书店

本书在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上力图描述和复原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建构过程。所谓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大致是指汉魏时期来源不能确定的、共享的诗歌创作实践,主要集中于五言诗,这一诗歌共有一些主题、话题、描写的顺序、描写的公式和一系列语言习惯,它包括一大部分无名氏乐府。作者认为,一般文学史上对汉魏诗的权威而稳定的叙事实际上是齐梁时期在对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复制”基础上的重新建构。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古典诗歌本身,而是诗歌文本的历史变形和其“内在运作机制”,目的是打破对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刻板固化的文学史认知,探寻原本修辞等级低俗的诗歌如何被保存下来,并成为“古典”。



中国文学思想读本

原典·英译·解说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宇文所安  著

王柏华 陶庆梅 译

 三联书店 2019年8月

宇文所安在耶鲁大学讲授中国文学理论期间编选、翻译和评注的中国传统文论经典读本,所涉作品从先秦早期经典,到著名的《诗大序》《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直至清初王夫之和叶燮几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思想”。


作者以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诗学传统为参照,通过英文翻译和文本解说的方式,为读者梳理和阐发了中国文学思想的渊源、特征、核心观念与发展脉络。对文本的精细解读和中西传统互参互照的独特视角,使本书独树一帜,成为东西方读者阅读和了解中国传统文论的必读经典。诚如乐黛云先生所言:“《中国文学思想读本》是中西文论双向阐发,互见、互识、互相照亮的极好范例”,虽以文本解读为形态,但本身也是一部极富创意的理论之作。



剑桥中国文学史(上下卷)

孙康宜、宇文所安  主编

2013年6月 三联书店

《剑桥中国文学史》力图实践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即文学文化史:相对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分析,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强烈关注,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及对一些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对于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与政治史重合,则更强调文学、文化的历史自主性;相对于传统文学史致力于将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则更注重文本的不确定性……因而作者问题,文学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选集的编纂,文本的制作、流传与改写等等在本书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bulletin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