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2周MD创始人铃木哲男说 | 堂吉诃德的秘密(下)

范海明 便利店研究中心 2022-05-17

 戳上面的蓝字"便利店研究中心"关注我们哦!


上期,我们跟着日本德鲁克、52周MD创始人——铃木哲男的视角,解析了“堂吉诃德打造低价感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堂吉诃德低价感背后的底层逻辑”。


任何企业都不能无视“低价”的力量。但是,有时候降价了客人却没有增多,或者主力商品明明降价了还被说比竞争对手的价格高,也就是价格策略并没有奏效。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无为的低价格呢?


我曾经在做咨询时与该企业的店长们总结了一些“价格便宜但是顾客感觉不到便宜的原因”,总结了16条,说起原因总部和店铺各占一半。作为企业,要创造“低价感”的环境;作为店铺,要创造“低价感”的卖场,二者缺一不可。


举几个例子来说,“推荐太多,消费者不知道哪个便宜”“商品价值没有完全传达”“商品陈列量少,货物不明显”“低价商品没有放在明显的位置”“找不到广告商品”“店员没有花心思推”。


如果顾客找不到商品,无论东西多便宜,顾客也感觉不到便宜。商品量少,顾客也感觉不到便宜。如果不能说明商品为什么便宜,顾客也感觉不到便宜。店员不努力推,顾客也感觉不到便宜。


关于“低价和低价感“的疑问


去年年底,我想了一个问题,顾客到底是“选择便宜的店买东西?”还是“选择真正便宜的东西买?”所以我也在各个超市中进行观察,这里有些案例想分享给大家。


1)草莓,西友超市597日元,堂吉诃德698日元,伊藤洋华堂780日元,车站内超市899日元。其实这几家店在年末时,果蔬卖场的客流量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销售量也很近似。


2)白菜,西友和京急的1/4切白菜分别是97日元和138日元;小菜店和业务超市的整颗白菜分别是128日元和158日元,价格差距可以说非常大了。但是西友和京急、菜店和业务超市之间的客流量并没有价格那么大的差距。另外,从顾客的声音来看,西友便宜,京急鲜度好。


3)哈根达斯,同样一杯冰淇淋,西友698日元,My Basket798日元,罗森和京急都是880日元。虽然每家店的目标客户和立地条件都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出来顾客是选择最习惯的那家店去买冰淇淋的。


4)寿司,某卖场里有“金枪鱼中脂10贯1080日元”“金枪鱼大脂10贯1380日元”。我听了两个顾客的对话,主要说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价格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捕捉到POP上“中”和“大”的区别,店家没有充分传达商品价值的差异。


5)和牛,这也是一个卖场案例,“仙台牛里脊薄切100g1280日元”“十胜黑毛和牛里脊薄切100g980日元”。某顾客犹豫了一番之后,选择贴着7折标签的仙台牛。很多顾客并不知道牛肉之间的区别,那么比较的就不是单价,而是容量感和POP上的低价描述,然后购买感觉便宜的商品。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顾客需要的“低价感”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低价”,而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低价”。低价本身是个绝对值,比别人贵一块都不叫便宜。但是“低价感”是以商品价值为前提,包含对商品的认同感、商品价格的安心感、卖场的鲜度感、店铺企业的信赖感,这是一种综合评价。


点击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6个低价感逻辑


低价感是由顾客对店铺和企业的综合印象而决定的。在店铺和从业员进行努力之前,企业需要明确定位、方向性和价格策略。


1)低价感方针的可视化


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把价格托付给了店铺?让单个店铺负责做竞对调查?又或者我们把低价限制在某些单品上?特别是生鲜类。


我将连锁店,特别是超市的定位分为了4个象限,每个象限内实现“低价感“的方法都不一样。


①低价指向型:所有商品都便宜(Low Price保障)=低价感


②便利性提供指向型:广告商品和主力商品低价+竞争商品降价“≈”低价感


③生活提案指向型:广告商品和PB商品低价“≈”低价感


④价值指向型:广告商品低价“≈”低价感


在现实中,按照上面四个象限进行定位的企业并不多,另外还有不少企业为了强调定位而定位,定位和店铺实际情况不统一。


2)保持“低价修正区”的思维


什么是“低价修正区”?这是我(铃木哲男)自己创造的词,和沃尔玛的“EDLP”,Everyday Low Price近似。这个词并不是说,“哪怕一块钱也要便宜”,很多人误解了这个词,造成折扣恶性循环。


EDLP指的是“门店以低价每天出售所有的商品项目,而不是采用定期少数的商品低价出售的原则。”也就是说,日常保持相对理想的低价格带,而不是一下打折一下恢复高价。这里要注意一点,商圈价格的中位感,而是不是要做商圈价格低位。所以“低价修正区”要应对的是②③④象限企业。


一般企业的做法是用比平时更低的价格销售广告商品,过了广告期再恢复价格,叫做“High & Low”。但是如果平时定价比较高,那么顾客就会只在降价的时候才来买。


但是,如果平时就将商品价格设置为商圈中位价,那么无论做不做广告顾客都会买。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打出价格惊人的广告呢?所以说,我们必须经常调研商圈价格。


将“低价修正区”进行可视化,就形成了上面的图表。店铺可以把重点商品放到其中去对比商圈价格,再进行价格修正以及广告企划。


3)决定“降价商品”和“不降价商品”


卖场里那么多货,其实分为两类——顾客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其实除了便利店业态之外,消费者对于世间的大部分商品并没有那么精通。那么作为店家,哪个商品降价哪个商品不降价已经很明显了吧。当然,这个抉择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店家不能骗顾客。


比如说,新商品,定义是很模糊的。我个人把发卖6周以内的商品称为新商品。在这6周内,比起价格,销售方法·陈列方法·传达方法应该更优先,试吃、试用、试穿,换句话说就是应该优先“新”字。价格贵有贵的道理,这件事一定要传达给消费者。


4)低价商品的卖场确认


①公司商品部要制作明确的商品陈列指导书;


②不能只扩大单品陈列量陈列排名,还要明确缩减哪个单品;


③确认陈列指导书是不是对于卖场负责人而言通俗易懂。


5)明显的广告商品卖场


在很多顾客调查里我们可以看到“找不到广告商品”“东西并不便宜”“员工不知道广告商品的事情”,这些声音。然后,从企业方面,有“广告商品没选对”“广告期结束后,明明没卖多少,事后还要收拾卖场,很麻烦”这样的意见。广告没有效果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出了主要的三条。


①广告商品过多,导致字体很小看不清;


②广告商品过多,一个单品的排面量不能保证;


③小号POP太多,起不到效果。


结果降价的商品顾客没看见,白费了工夫。


6)便宜货需要便宜海报


POP是大部分卖场里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如果贴太多,用日本的术语就叫“POP洪水”,顾客反而会在POP里迷路。反过来说,那种抽象又漂亮的POP,又让人感受不到便宜。


堂吉诃德的低价感很大程度来自于POP,在表演低价感的时候,POP设置有3个原则。


①能靠商品说话就用商品说话,比如说商品包装够好看,商品本身有足够特点,那就尽量不要POP。


②只给不能说话的商品贴POP。新商品、特价商品、限定商品,特别是低价格商品,贴了POP就更能传达商品特征,更具吸引力。


③在贴POP时,要让便宜货看起来更便宜,让好东西看起来更好。


在打造卖场的时候,要把商品和POP看成一个整体,POP的文字、颜色甚至尺寸都要配合商品本身。再配合上面的三点,低价感自然就有了。


从低价感到划算感



两期文章,一直在说低价感,但是这里一定要重申低价感并非廉价感。另外,为了实现低价,需要低成本店铺和低成本运营,这是大前提。


但是,如果仅仅是便宜,很难赢过电商。在竞争中价格是一个方面,商品、鲜度、清洁、待客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陈列、销售、表达、店员的精神,每个店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所谓“低价感”在每个店的意义和呈现方式也各有不同。


未来想要取胜,要从“低价感”衍生出“划算感”。让顾客有种在买东西的时候,感觉在咱们的店里买了这个东西非常好、对自己有帮助、不吃亏。如果我们成了这样一个受顾客信赖的店铺或者企业,还担心没有生意吗?



编辑 |  便利店研究中心

作者 |  范海明

免责声明:文章报告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或未标注来源,部分文章报告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十分抱歉。如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日本、美国、韩国的便利店是如何“圈住”老年人的心和钱的?


▲一年净赚6亿多人民币的餐厅,人均却只有50元!

 

便利店+超市,运营难点在哪?解决方案快来看 


解读便利店,赋能零售人



商务合作请电话/微信联系:13260461899

戳点赞、在看,收获好运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