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核心期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目次及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 语言治理
2024-09-08

目 次

2024年第2期


◆特稿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大变化及其对未来的深刻影响——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再定位

郭英剑

名家论坛

荀子不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

王寅

外语教育学研究

试论“外语教育学”的价值及学科建设

夏纪梅

翻译研究

“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使用研究——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

刘云虹 曹丹红

译者行为研究理论对乡土语言翻译的探索与建构——以《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为例徐德荣 安风静

外国文学研究

贝西· 黑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身份建构——以《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为例

刘燕 周安馨

卡夫卡自我建构空间论

张红雪

学术前沿与动态

应用语言学Q方法研究述评:基于PRISMA系统性综述方法

姜伟 秦丽莉 杜仕琴
新媒体时代的语用学研究——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胡佳蓓 雷容

◆青年学者论坛

绿色语法视角下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

李珂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文明话语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例刘波 苗兴伟



摘 要

2024年第2期


01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大变化及其对未来的深刻影响——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再定位

【摘要】

2024年1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其中涉及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及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关学科的内容。这些内容与过去相比,有重大变化。本文将重点分析外语学科以及与外语学科相关学科的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具体内涵、现实意义及对未来外语专业建设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郭英剑:二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100872,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英语教育与高等教育。电子邮箱:yjguo@ruc.edu.cn

02

荀子不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

【摘要】

语言具有像似性还是任意性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流行,学界已普遍接受前者。当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任意说传入我国后,学界有人寻找我国先哲以作呼应,以荀子在《正名篇》中的“名无固宜……”为佐证,误将他视为索氏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我们经过多年的研读和思考发现这是一个严重误导,荀子这篇文章阐发的正是当今体认语言学所提出的体认观和像似性之先声。本文从5个方面批评了学界这一误导,主张为荀子正名,倡导“我思故我云”之研究风尚。

【作者简介】

王寅: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400031,研究方向:体认语言学、语言哲学、体认翻译学。电子邮箱:angloamerican@163.com

03

试论“外语教育学”的价值及学科建设

【摘要】

此研究就外语教育学被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作出相应思考。阐述外语教育学作为学科确立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使命、学科发展对外语教师成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利好价值,以此为学科信念加持、研究方法导引、教学改革助力。寄望该学科能够为提高我国外语教育质量赋能,为提升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搭桥造势。

【作者简介】

夏纪梅: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曾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教育部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教法专业委员会”专家和教师国培项目专家等职,510275,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中西教育比较、教师发展。电子邮箱:1808800133@qq.com

04

“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使用研究——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

【摘要】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始终是翻译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加强教材建设。“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定位明确、理念新颖、设计科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有力支撑。如何科学使用该系列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无疑是当下翻译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探究的问题。本文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从注重价值引领、把握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及注重翻译能力提升、实施分析-探究-互动三位一体式教学这两个方面对“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的使用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刘云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10023,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ningyunhan@126.com曹丹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10023,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论研究。电子邮箱:dhcao@nju.edu.cn

05

译者行为研究理论对乡土语言翻译的探索与建构——以《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为例

【摘要】

乡土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乡土语言的翻译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学界对乡土语言及其外译的研究仍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由周领顺等人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是我国首部全面探讨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专著。该书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探索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体而言,该书凭借原创理论探明了葛浩文乡土语言英译的内在规律,为外译实践提供了行为参照,丰富了中国特色译学理论的实践内涵;确立了乡土语言翻译和评价的原则,增强了乡土文学外译的可操作性及其评价的科学性;深度辨析了多个关键概念,有利于提高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本文拟概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学术特色与贡献进行细致的探讨。

【作者简介】
徐德荣: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66000,研究方向: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电子邮箱:77david@163.com安风静: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66000,研究方向: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电子邮箱:948728535@qq.com

06

贝西· 黑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身份建构——以《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为例

【摘要】

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在小说集《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1974)中,塑造了博茨瓦纳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多种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他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发现,贝西·黑德在这部小说主要描绘了3类女性形象:在守旧状态中屈从于乡村传统和殖民地压迫的女乡民;以暴力反抗男权统治、逃离家庭束缚的女囚犯;获得教育机会、学会阅读与写作的新女性。贝西·黑德借助女乡民、女囚犯、新女性等形象,描摹了博茨瓦纳女性顽强抗争、发现自我、争取权力的艰难历程。通过带有自传性的写作,她为沉默的非洲女性发声,建构了追求独立自主、具有创造力的非洲新女性身份。

【作者简介】

刘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100024,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电子邮箱:liuyan@bisu.edu.cn

周安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电子邮箱:zax_email@126.com

07

卡夫卡自我建构空间论

【摘要】

21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应用和普及对个体主观性操作和调控的影响日益深化。重读经典,卡夫卡的变形美学对当代网络空间自我虚拟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卡夫卡首先精准地把握了“两个世界”的关系,把现实世界中人类反抗异化的行动建立在了有限生命的无穷精神诉求中,通过虚拟世界的个体自我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自我构成中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因素使得“变形”成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人类就在现实与虚拟,自由与重负中一代代找寻着生存的力量和意义。“现实性”与“虚拟性”的立体动态模式推动了更为丰富多元的生存空间与自我构建。

【作者简介】

张红雪,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241000,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教学法研究。电子邮箱:snow197812@126.com

08

应用语言学Q方法研究述评:基于PRISMA系统性综述方法

【摘要】

近年来,混合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应用语言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其中,Q方法作为一种探讨人类主体性的混合研究方法,融合了量化与质性方法的优势,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出发,以客观手段考察主观本质,逐渐得到该领域专家的认可。然而,学者们对于Q方法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国内实证研究尤其匮乏。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性综述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重点文献数据库检索筛选,从“理论视角”“研究主题”和“数据搜集与分析特征”3个方面评述了Q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只有少量Q方法研究注重与理论相结合,且仅有的这些研究多聚焦动机主题;研究主题涉及动机、情感、信念、课程评价等;数据搜集与分析呈现出从共时到历时、从组内向组间或结合组内组间的发展趋势。最后,本文结合现有研究不足指出Q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姜伟: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116044,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电子邮箱:809503624@qq.com秦丽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英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510420,研究方向: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学等。电子邮箱:smilingtou@163.com杜仕琴: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116044,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电子邮箱:2053562904@qq.com

09

新媒体时代的语用学研究——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

【摘要】

新媒体语境中的语言与交际是语用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同时也促使研究者针对新语言现象重新审视现有的语用学理论、研究范式和解释机制。基于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的主题,本文梳理了新媒体时代下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议题,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了新媒体语境下语用学研究的新特点,并讨论了新媒体背景下语用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在选题和视角等方面为我国语用学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作者简介】

胡佳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510420,研究方向:语用学。电子邮箱:koka9659@163.com雷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外语》期刊社,510420,研究方向:语用学、话语研究。电子邮箱:leirong_gw@hotmail.com

10

绿色语法视角下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

【摘要】

绿色语法(green grammar)是与盖亚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相和谐的语法,其对普遍认为的人类在本质上与自然存在差异的这一说法加以抵制,可以用来表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本研究基于及物系统与作格系统、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并协互补,提出了绿色语法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并在此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对环境叙事语篇中人与自然参与者的角色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环境叙事语篇不仅有助于确立人类对自然保护的主体责任,还能够承认自然的生命性与施事性,表明自然是与人类一样具有智力、知觉力和自我意识的生命体。基于绿色语法的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旨在汇集有益于生态的语言特征,用其传达更多有益于生态的信息,以期更好地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李珂: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116044,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篇分析。电子邮箱:kli0529@163.com

11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文明话语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例

【摘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解决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文明话语中的体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境内各变量运作,生态文明话语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的责任主体位置和参与者各要素间的和谐关系,并赋予话语较强的权威性和普及性。希望本研究可以为生态文明话语分析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

刘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100875,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电子邮箱:liubo@mail.bnu.edu.cn苗兴伟: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875,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语用学、文体学、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mxw@bnu.edu.cn


期刊动态| 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2023年第5期目录期刊动态| 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2023年第4期目录期刊动态| 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2023年第3期目录期刊动态| 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2023年第2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年第4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年第3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CSSCI来源期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CSSCI来源期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CSSCI来源期刊《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CSSCI来源期刊《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CSSCI来源期刊《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2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CSSCI来源期刊《外语教学》2023年第5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外语教学》2023年第3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外语教学》2023年第2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外语教学》2023年第1期目录CSSCI来源期刊《外语电化教学》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CSSCI来源期刊《外语电化教学》2023年第2期目录期刊动态 | CSSCI来源集刊《英语研究》第十七辑目录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治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