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丨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研究

刘小军,袁君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2-12-10
※  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  ※※  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  ※


作者简介


刘小军  

天津商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服务业、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袁 君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论文引用格式:

刘小军, 袁君. 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研究[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47(10):25-29.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No.TJYY19-012)资助


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研究*


刘小军  袁君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摘要: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层次、全方面融合的产物,在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对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度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推动两产业耦合的机制和路径,从要素配置、技术创新、价值链整合与分解、产业集聚四个方面说明了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并以此提升国际竞争力,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耦合

中图分类号:F424; F299.21         文献标识码:A

引用格式:刘小军, 袁君. 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研究[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47(10):25-29.

doi:10.12267/j. issn.2096-5931.2021.10.005


0  引言


在科学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使互联网不再局限于消费领域并向生产领域进军,工业经济也开始逐渐由数字化拓展至网络化和智能化,工业互联网依托于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再工业化”的新浪潮。虚拟的信息技术与实体的工业经济虚实结合催生出的工业互联网,在重塑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是顺应大环境发展的不可逆趋势,且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优化与转型作用较为明显[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构成全球价值链不可或缺的两个产业,也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两台“发动机”。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并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成为我国的重要任务,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形成的混合动力机制正是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的源头[2]。随着两产业耦合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子系统逐步依托国内外市场协作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耦合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路径[3]


工业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广范围高水平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虚实结合的产物,在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整合要素需求信息,缓解要素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智能化,形成制造业新业态。工业互联网建成并利用云平台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逐渐“上云”,增加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交换,两者依赖度不断加强,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成为两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工业互联网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工业互联网促进两产业耦合的原理,借助工业互联网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


1  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不仅是两产业间技术、知识上的共享和融合,更是市场、生产要素、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分工视角下,两产业通过耦合发展将产业的专业化流程具体分成价值节点。价值节点相辅相成,彼此通过一系列物理反应形成两产业的子系统,子系统间进行信息与物质的紧密连接与高效互换,以完成生产组织[4]。随着耦合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子系统依托国内外市场协作逐步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从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程度来看,其耦合程度并不理想,且不同地区耦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两产业的耦合类型处在勉强协调发展区间。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两产业耦合协调度次于东部地区,两产业间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5]。两产业耦合发展程度不高导致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为顺利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实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6]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水平欠佳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两产业要素未深度融合。产业要素耦合是实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但我国目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要素耦合度不高,从根本上对两产业耦合产生制约效果。第二,技术创新是耦合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核心驱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及行业之间的二元性明显,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技术发展参差不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有一定阻碍作用。第三,为实现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进行,生产性服务必须和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关系性、结构性地相嵌在一起,这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7],但我国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第四,企业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为了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现象正逐步显现,但各个区域和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不一致,甚至有些行业未表现出产业集聚现象[8]。产业实现耦合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两产业要素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两产业耦合发展的水平。另外,技术进步作为耦合发展的内源动力,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提升产业要素融合度和技术创新水平成为现阶段较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工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实现虚拟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的云平台在解决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各要素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促进产业价值链整合和产业集聚方面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2  工业互联网促进两产业耦合发展的原理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实体工业经济必然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人机物三者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通过把生产、服务等环节的要素数据汇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强有力且高效的“工业大脑”,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生。


2.1  工业互联网推动两产业耦合发展机制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智能+”在工业领域实现深度集成应用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是在人、机、物三者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智能化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可以完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几乎所有生产要素的有效连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实现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人、机器和物的智能交互,也实现了两产业彼此上下游企业之间要素资源的实时连接,尤其在5G通信新技术的背景下,使网络时延降低,以便解决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未深度融合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是促进要素深度融合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一种推动技术创新的新业态和应用模式。在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网络”是基础,在促进产业各要素有效配置的同时,工业互联网网络设施也为技术创新与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平台”是核心,从设备连接到赋能工业,通过构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公共云平台,提升制造创新能力;“安全”是保障,为提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保驾护航。


工业互联网有利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深化彼此的业务关联性和技术渗透性,延伸两产业价值链链条,加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内外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双向深度分解与整合,使两产业的价值链关系性、结构性地相嵌在一起。


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耦合中发挥着产业集聚优势,并具有经济带动作用。工业互联网通过平台应用降低交易成本,使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实现零机会成本的流通,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突破地理局限,利用产业集聚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跨地区、跨厂房以及跨产业发挥各地区、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模糊两产业之间的边界。


2.2  以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的路径

工业互联网不仅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还为解决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提供路径和方法。


2.2.1  依托工业互联网提高两产业的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如果说互联网带来了“消费互联网”,连接人与人,那么随工业互联网而来的是新一轮全球性商业浪潮,它在连接人与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机、物三者的互联。工业互联网将实体工业经济中的各生产要素变成自己平台的可支配资源,除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外,还连接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内的机器、设备、生产流程等可以掌握的任何要素。


工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建立起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公共的云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让要素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实现资源“变现”,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各生产要素赋值和赋智,将两产业的设备、生产线、工厂、产品和消费者等要素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实现要素的有效共享。工业互联网公共云平台通过要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帮助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拉长原有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两产业形成跨地区、跨企业、跨系统的要素共享。


2.2.2  工业互联网促进技术创新

国家政府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外在推动力,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耦合的内在核心驱动力。两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因此两产业的耦合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要求[9]。工业互联网通过新型技术把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资源跨地区、跨企业地整合,重塑工业制造和服务体系,在连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诸如设备、原材料、用户等要素资源后,在统一共享的数据平台进行运营优化、资源协同和模式创新。共享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技术创新注入活力,大幅度提高两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实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内外网络的互联,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耦合和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技术支撑,更加准确地获取消费者需求,降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和研发成本。


2.2.3  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两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如今,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社会分工日益明确,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分工日渐专业化、具体化,价值链内部结构也不断丰富,制造业中原有的价值链如附加服务价值的部分更加精准地分离出来,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会分解其制造相关部分。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构建价值链工业模型,结合自身的需求,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素进行高效整合,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分解后以新的方式更加关系性、结构性地整合在一起。


2.2.4   工业互联网通过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两产业耦合发展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大量的数据汇聚、建模计算与工业经验知识结合,可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催生全新变革,使标准化生产逐渐趋向于规模个性化生产,制造和服务模式向智能化高级化发展,企业的组织模式跨越地理集聚的限制,走向网络协同化集聚[10]。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推动各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降低企业间的交易和生产成本,打破企业间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求不匹配,提升集群生产效益,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降本增效,解决规模化协同问题;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有益于形成新兴业态,利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良好的标杆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先行先试。


3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机制和路径分析,为了让工业互联网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发展,进而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体系

加快建设平台体系,努力建成资源优化共享、要素高效配置的平台体系。加快平台培养速度,先建成一批企业级跨部门、跨系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并提升区域内其他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模式,彻底解决要素未深度融合及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国国内主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海尔的COSMO Plat,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实现“产销合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云上赋能和平台活跃度高,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并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耦合发展信息化平台。


3.2  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优化区域内产业链、价值链协同效应,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推动各地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培养建设,采取各种鼓励措施提高区域内各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耦合过程中的地理位置的局限。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发展。2018年,广东开发区率先建设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建成了一批如航天云网INDICS平台,阿里云ET工业大脑、国机智能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了示范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促使工业互联网更好地赋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3.3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大数据的突飞猛进,可以借力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鼓励各地工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合作,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如海尔始终重视技术创新,形成了海尔特色的企业创新网络系统,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动力。现阶段,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瓶颈是人才,要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


4  结束语


在这场科学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全球赛跑中,工业互联网在重塑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以提升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同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会反作用于工业互联网,促进我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要树立国家战略意识,借鉴国内外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积极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使工业互联网更好地赋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张富强, 江平宇, 郭威. 服务型制造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 2018,29(18):2144-2163.

[2] 孙先民, 韩朝亮.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路径[J]. 商业研究, 2019(7):50-60.

[3] 李秉强.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30(3):76-81.

[4] 宋德军. 中国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耦合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3(2):191-200.

[5] 魏作磊, 唐林. 基于系统耦合模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关系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0,41(2):65-72.

[6] 张虎, 周楠. 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35(11):86-90.

[7] 刘明宇, 芮明杰, 姚凯. 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8):66-75.

[8] 吉亚辉, 李岩, 苏晓晨.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分析[J]. 软科学, 2012,26(3):15-19+38.

[9] 贾玉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如何融合发展[J]. 人民论坛, 2017(31):126-127.

[10] 左越, 何小龙, 莫笑迎, 等. 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切入口[J]. 中国信息化, 2020(7):36-44.


Industrial Internet promotes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


LIU Xiaojun, YUAN Jun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as a product of the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upl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coupling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n proposes the mechanism and path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to promote the coupling of the two industries, from factor configu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and decomposi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four aspects explain how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romotes the coupl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 and thereby enhanc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limbs the high-end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Keywords: Industrial Internet; manufacturing; producer services; coupling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年 第10期



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定位于“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聚焦信息通信领域技术趋势、公共政策、国家/产业/企业战略,发布前沿研究成果、焦点问题分析、热点政策解读等,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技术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制定,搭建产、学、研、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官网开通啦!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广大学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刊于2020年11月18日起正式推出官方网站,现已进入网站试运行阶段。我们将以更专业的态度、更丰富的内容、更权威的报道,继续提供有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的优秀文稿,为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投稿指南



   推荐阅读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年 第10期目次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年 第9期目次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年 第8期目次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年 第7期目次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年 第6期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