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精译】PIIE:中国走出疫情,“僵尸企业”是否会重现?

东吴宏观团队 川阅全球宏观 2022-03-18

译自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近日发表的As China recovers from the pandemic, will zombie firms return?,Tianlei Huang.


中国有望成为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主要国家,但复苏的背后,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和“僵尸企业”的问题愈发凸显。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以及可能的政策措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认为,债转股和定向降准或是有效的政策应对。


正文


中国经济有望在2020年实现2-3%的增长,这使中国成为唯一一个有望在新冠大流行后实现正增长的主要国家。但是,复苏是有代价的。


中国多年来一直在慢慢解决的僵尸企业问题变得愈发严重,这对复苏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为了避免进一步损害生产力并改善资源分配,随着经济进入复苏模式,中国决策者需要将重点从单纯的保护经济转移到资源的重组和再分配。

 

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好坏不一


中国近年来都在谨慎地避免依靠大规模信贷扩张来刺激经济。但根据国际银行的数据,其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的比例仍从2019年底149%增长到2020年3月底的近160%,这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单个季度的最大增幅。

 

在非金融企业债务增加的同时,银行部门资产的质量也在下降。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图1)显示,除城商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外,大多数银行在2020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上升。




但是,官方数据可能被低估了。一方面,中央银行指示,只要小企业同意避免大规模裁员,那么它们就可以至少在2021年3月底之前推迟偿还其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另一方面,银行业监管机构已要求银行不要将逾期90天的贷款归类为不良贷款。


问题在于,在大流行之前,一些小银行(主要是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就已经没有将逾期90天的贷款归类为不良贷款,这会导致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以及账面上的利润膨胀。换言之,新冠疫情可能加剧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报告不足的问题。


密切关注企业在未来进一步僵尸化的可能


到2020年上半年,中国有230万家企业有过度负债的现象,占中国公司总数的6%,其中大多数可能是小型私人企业。同时,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可能导致许多僵尸企业滋生或是延长了它们的存续期。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稳定的就业并确保人们的生计。


但是,随着经济进入复苏模式,现在是时候逐步转向经济结构调整和清理那些无能为力的僵尸公司,以避免生产力和资源分配效率的进一步下降,而这将损害中国未来的增长前景。

 

中国在2020年初大流行前就出现了僵尸企业的问题,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从2010年到2018年,亏损的国有企业数量和国有企业亏损额连续9年上升(图2)。政府也意识到了这可能给经济带来的风险,因此自2016年去杠杆运动以来一直在通过破产来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

 


根据一些地方法律体系发布的数据,许多报告省市的破产案件在2019年激增(图3)。例如,在2019年,上海法院判决了750家公司破产案件,比前一年增加了83%;尽管破产案件有所增加,但退出的公司中只有一小部分通过了正式的破产程序,大多数退出的小型私营企业可能只是关门大吉。

 


在大流行之后处理债务重组将需要对每个案例进行认真处理。虽然应该通过债务重组来帮助因疫情冲击而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可存续公司,但应该对那些在大流行之前已经成为僵尸化的企业进行清算。最高人民法院5月份颁布了一项准则,要求全国法院审理破产案件时做出这样的区分。

 

至于债权人,他们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债转股。作为2016年去杠杆运动的一部分,政府启动了债转股计划,但该计划在降低非金融企业债务存量上效果并不显著。但无论如何,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该计划仍可以显著扭转企业负债累累的现状,并帮助它们生存下去。


中央银行甚至可以考虑像2018年7月那样,有针对性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支持转换计划。国有商业银行由此可以利用定向降准后释放的流动性,通过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来来实施更多债转股计划。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20年10月21日



重要说明:本译文不代表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观点;中英文有歧义时请以原版英文报告为准(阅读原文下载)



相关阅读:



【海外精译】贝莱德:波动率、大选与放眼长远【海外精译】布鲁金斯:新冠疫情给摇摆州选情带来的变与不变【海‍‍‍‍外精译】PIIE:美元的“过度义务”还存在吗
【海外精译】贝莱德:未来存在更高的通胀风险
【海外精译】桥水眼中的中国信贷市场(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桥水】)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面向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在未经授权前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本订阅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本微信号▼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原版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