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遥:万里之“遥”,北理工“催化”希望

砥志研思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8-28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把开展主题教育

同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

把主题教育成果

切实转化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

在全校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

党委宣传部将通过“匠心师者”等专题

推出系列人物报道

展现北理工师者矢志一流、

以教为先的精神风貌

广泛凝聚推动学校事业

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她聚焦国家所需

开创催化剂设计新思路

一片丹心,赤诚为国

毅然踏上回国之路

她温婉可亲,亦师亦友

是学生眼中的大姐姐

她是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青年教师周遥

攻坚克难 勇挑重担

科学研究要前沿高效同时也要接地气,基础研究一定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觉得实干是北理工搞科研的特色标签,也为我的科研方向指明了道路。”2022年,刚刚入职不久的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青年教师周遥按照“高效前沿+接地气”的科研思路,将高效高稳定催化剂精准设计与快速开发方面积累的全新机制与新策略,与高能激光原子制造、特种氢燃料电池、新型火炸药研究进行深度融合,开展极端条件下绿色供能体系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入校工作以来周遥团队开发了30余种多元单原子高效催化剂,以应对不同纬度地区、不同严苛环境、间断工作模式对催化剂的极端要求。通过材料表面几个原子级别的精细精准加工,能够实现活性和超高稳定性的双赢。“我们在非晶材料表面仅仅构筑2-4个原子的全新电子通道,就能把完全溶于水不稳定的材料变成耐酸耐碱的超稳定高效水系催化剂。”周遥兴奋地说。与此同时,贵金属使用量较之传统催化剂可降低1-2个数量级,大幅缩减催化剂工业应用成本,实现了极端工况下大电流碱性电解水的高效绿色氢能制备。而这一系列催化体系还有望拓展至新型火炸药相关催化剂的成本降低,实现“一箭多雕”。以上部分工作已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

低成本、超高稳定性、高活性单原子催化体系

氢燃料电池冷启动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难题。周遥结合自身材料、化学学科、物理学科背景,创新性地从材料亲疏水性、拓扑结构等特性出发,打造低容水快速冷启动燃料电池用阴极催化剂,实现了接触角从0度到160度的连续可调,使催化剂材料完成了从完全亲水到完全疏水的蜕变,为实现低容水量、少结冰的高效氢燃料电池奠定了基础

入校一年来,周遥不仅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还获批了“朗月计划”、前沿交叉计划等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我要尽快融入北理工‘红色科研大熔炉’内,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用一项项科研成果诠释报国之心。”周遥说。

科研上的重大突破,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周遥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在新型高效催化剂精准设计与快速开发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发表 SCI 期刊论文52篇,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在 Nat. Mater., Nat. Commun., Adv. Mater., ACS Nano,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期刊18篇,累计引用5059次,H因子36。担任中科院一区Chinese Chemical Letters、Rare Metals期刊青年编委。

立师德 树师范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和科技水平的竞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培养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激发创新潜能,同时树立他们赤诚报国的信念。”谈及育人理念,周遥这样说。

在研究生教育中,周遥始终将前沿科研动态与书本基础知识糅合,她坚持“让课本与实际科研工作深入结合,才能让课本真正活起来”的授课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用最新文献做引子和指路灯,让一个个催化反应机理变得鲜活;用一线科研工作者学术报告做媒介,让学生明白课本基础知识在前沿科研中的无所不在。

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教学根基,也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学校为了充实本科教育队伍力量,2022年9月,周遥被任命为精工书院院长助理,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版块,协助院长推进精工创研平台建设。她积极对接机械与车辆学院、宇航学院、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等专业学院示范教学中心,开展了四期针对大一、大二的基础科研、动手实践课程。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格斗机器人梦工厂(激光雷达)、地震救援场景的小型化模拟、北理精工锤等,让低年级本科学生有动手实践机会,让高年级本科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

周遥主持“丹枫讲坛”活动

为了创造机会和平台让名师专家走进北理工,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她基于精工书院“丹枫讲坛”品牌活动,邀请数位校内外优秀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就相关专业、求学历程、生活感悟、人生规划与同学们开展交流。此外,她还针对本校考研、保研同学需求,开展信息对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参加竞赛、未来科研及人生规划助力。

“能够来到北理工这所具有浓厚育人氛围的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的幸运,我也要将多年所学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周遥说。

良师 益友 学生眼中的周遥姐姐

周老师不仅在教学科研中让我们掌握了前沿专业知识,她与我们分享求学、人生经历,帮我们树立远大目标,帮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建立正确方向”2021级精工书院学生杜元甫这样评价教师周遥。

“在‘丹枫讲坛’讲座中我体会到了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也了解了生物学与工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参加完“丹枫讲坛”后,杜元甫分享到,“周老师鼓励我们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从最基础的开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方才能有所成就。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学习所喜欢专业的决心,让我对未来的行业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周老师非常注重培养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协调资源的能力。周老师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关心,流感来临时,她提前给我们准备好药物;科研不顺利时,她会和我们随时随地细致梳理问题所在,并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思考的原因。周老师与我们年龄相差不多,感觉亦师亦友,如沐春风。”周遥的学生、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2022级硕士李静说到。

周遥(右二)指导学生实验

相比于传授固定知识,周遥更倾向于培养同学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与高效的方法。每当同学们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周遥都会及时地给予中肯的意见,并乐于和同学们讨论一些科研思路。“开学之初,因为对电化学领域的认知尚浅,周老师会在我们入学之前就系统地为我们梳理科研中所需电化学基础,分享好的文献、讲座,并告诉我们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研一新生李明慧谈到周遥如数家珍,在科研上给她树立了榜样。

文献是实验思路的来源”,周遥这样讲到。每当入学时,周遥就给同学们定下规矩,每天必须都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为此,她以身作则,就算每天工作到深夜,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文献,给学生们树立榜样。“周遥老师就是我们前进的榜样与动力,”李明慧谈到,“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是一件非常幸福且有意义的事情。”

红色基因感召 回国信念坚定

“勇担使命,珍惜新时代服务社会的宝贵机遇。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希望更多青年人才能够将自身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加盟北京理工大学,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为何当初选择到北理工工作?周遥说,2021年时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院士的一席话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对北理工充满了期待。

2021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周遥,正在面临着重要抉择。国外众多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向她抛来了橄榄枝,有的甚至承诺加入外国国籍,许诺诱人高薪,邀请她加盟,她都拒绝了,因为她清楚地知道,人生之路关键就那么几步,求学多年,毕业后去哪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里就是我心中的理想之选,我要在这里实现我的梦想,体现我的价值。”2022年初周遥毅然选择踏入北理工大门,开启了“催化”梦想之路。





回顾在北京理工大学一年多来的工作,周遥直言,感慨良多,“作为北理工新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和青年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感谢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和宽广平台,相信在北理工一定能够催化梦想,助力学校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官微推荐






赵洱岽:深耕教学的为师者






武楠:三尺讲台“好榜样”






袁梦琦:报国!就在电光火石间!






周家东:“自然”而然,不止《自然》






国家级教学名师闫清东:书写“特车”育人精彩篇章


出品:党委宣传部

素材:前沿交叉研究院

图片:本人提供

供稿:郭广泽

编辑:郭广泽

审核:蔺伟、刘晓俏

点分享

点赞

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