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寄语合辑 | 李秀清 劳佳琦 桑本谦

毕业寄语 | 精选合辑

来源:以下文章分别转载自公众号“雅理读书”、“洞见与方法”、“OUC法学院”。

目录

1、李秀清:秉承契约精神,过好作为现代公民的人生

2、劳佳琦:那些监狱教给我的事

3、桑本谦:你相信发生的,可能只是你希望发生的……

01

编者按

本文为李秀清教授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毕业典礼(2022年6月15日)所作毕业寄语。感谢授权推送。


秉承契约精神

过好作为现代公民的人生


李秀清教授寄语



亲爱的2022届毕业生同学们,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作为教师代表说上几句。我想,之所以让我来为同学们寄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已成为学院一百多位同事中年龄较大、资历较深的教师了,尽管我本人毫无这种感觉。此前不久,偶然看到学院的一个统计表,1990年7月入职、工号1350的我,在全院同事按入职先后排名的表格中被列在了前面几位,自己着实吓了一跳,我怎么不知不觉中在校园里就这样度过了三四十年的岁月,怎么就这样历练成为了学院中的一名老教授呢?陪着法律学院与师友们一起慢慢变老,听着很有诗意,但想想还是心有戚戚。三十五年前我是这里的毕业生之一,就如同今天本科毕业的566位同学的花样年华;三十二年前我是这里的一名硕士毕业生,24岁,可能比今天375名硕士毕业生中的你们多数人都要小一岁;十八年前的2004年在职读博毕业戴上博士帽时,是38岁,应该比今天毕业的28名博士都要年长的多,也是在那一年,我评上了教授。

我知道,作为寄语,不是让我纯粹来怀旧感慨岁月如梭的,还得说些别的什么,比如说些心得、感悟。

亲爱的2022届毕业生们,今年的毕业季是如此特别,你们中,现在有的仍留在校园,有的已回到了爸妈身边却可能还要遭遇来自邻居街坊的提防眼神,有的或许还在老家某个宾馆里无聊地隔离着,有的同学人虽然一直在家但书籍用品却仍摊在宿舍里,许多同学还在忙于投简历等面试。毕业之前,既没有和知心好友的一醉方休,没有与同门师友的餐叙话别,没有同宿友通宵达旦的卧聊吐槽。没有了轰轰烈烈的告别,本来应该有的恋恋不舍或许早被不时的封控、核酸和抢票消耗殆尽。何等的遗憾啊!虽然这不是学校不是学院更不是老师们造成的,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在此说一声抱歉,老师们都很心疼你们,至少我就经常在我们法制史教研室微信群里,看到同事们都这么念叨过。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读期间,经受了此前任何一届都没有经历过的考验。大学四年、读研三年,有两年半处于疫情之中,许多课程是线上听讲,即使线下上课或许也有些提心吊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多数同学可能还没有真正享受到正常大学生活应该有的洒脱和肆意,有的同学可能因此还错过了与挚友的相约而游,乃至中断了刚刚开始的朦胧之恋。在临近毕业的三个月里,过得更加憋屈,不能出校园,还有好几个星期不能出宿舍,每餐吃的是别无选择、可能也不甚好吃的食堂盒饭,亲历过一根黄瓜、一个苹果都是奢侈品的日子。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经受住了磨炼,克服了焦虑和困顿,顺利完成所有学业,通过了答辩。今天你们毕业了,老师我一定得向各位致以深深的敬意,你们个个都是英雄。我问过自己,如果三十多年前遇到这种状况我能如期毕业吗,真的未必。2022届,注定将会以非比寻常的刻度铭刻于校史、院史上,毋庸置疑,多少年后,你们都不会被忘记,而是会以更高的频率被忆起。亲爱的同学们,真诚地祝贺你们毕业!


以前有人说,现在有时也还会听到,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可真不以为然,这并非因为我是女教师,即使听到说“一日为师,终身为母”,也不会喜欢。倘若当老师的至今仍有这种想法,那简直是迂腐得可笑。我以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朋友,求读时如此,毕业后更应该是这样。在各位同学即将走上人生新的旅程之际,作为老师,也作为朋友,在此也分享两个方面的个人感悟:

一方面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将一天中最有效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现在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微信、微博、抖音,知乎、快手、小红书……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它们在为生活和交流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已程度不同地导致了我们生活的碎片化,考验着我们的自制力。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做一些不太动脑子的小事,但不能用来有效地处理重要的事情。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但每天这24小时如何安排,合理得当与否,随着岁月的累积,个人的职业之路和生活状态将会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差距。我甚至都认为,管理时间的能力是衡量当代人的智商、情商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另一方面是应该规划人生,但同时要善待人生旅途中的各种不确定。大部分同学即将进入职场,进入社会,既有职业上的追求,也有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可能暗暗地还有两年、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段的规划。有追求有规划,就有努力的方向,会练就人的坚韧不懈,这自然值得赞赏。不过同时,同学们也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你的规划可能会受挫失效,既定的愿望可能也一直只是愿望。人生旅途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如果你遇到了,不要一味地抵制这些意料之外。确实,不确定会让人焦虑,意料之外一时间也会让你迷茫,但不确定或许也是新机遇,意料之外也可能引导你开启新的尝试,激发出连你自己都还不知道的潜能。没有任何人的人生能一帆风顺,事事顺心,那只是祝福中的口彩。也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全设计出来的,一个在本科阶段连小组发言都不敢、那么不喜欢上海的人,竟然走上了教师生涯,一直留在沪上,今天还像真的一样作为教师代表给你们致辞,这就是人生不确定的一个实例。再一次祝同学们毕业快乐!期待你们继续努力,永葆良善之心,秉承华政法律学院滋养给我们的契约精神,诚信待人,踏实做事,坚守法律人的底线,遏恶扬善,力所能及地参与推动社会文明提升的进程之中,过一个作为现代公民的人生。许多年之后,待你们归来时,肯定不会仍是少年(女),但我相信,你们的眼神中依旧会有笑意、有好奇,那时你们最想品尝的,必定是食堂里的盒饭。

祝同学们好运!

02

那些监狱教给我的事

劳佳琦: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曁刑科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硕博,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领域为刑法、犯罪学、刑事政策、刑事执行法学和法律实证研究,出版实证研究专著《累犯制度:规范与事实之间》,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尊敬的高老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云上相见。首先,热烈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导师的折磨顺利拿到了学位!我谨在此代表因为你们的毕业论文而失眠头秃心塞的老师们表达一下由衷的喜悦!

说实话,今年接受梁院长的邀请,作为教师代表在你们的毕业典礼上发言,我的内心是忐忑的。熟悉我的同学都知道,我的人生淡如白水,在北大读书十年,在北师大教书8年。我成年之后的所有岁月都是在象牙塔中度过的,见过的奇葩不多,受过的毒打也有限,性格里还保有不可救药的天真。在你们即将启程远行的此时此刻,我怕我给不出什么成熟通透的人生建议,指引你们自如地闯荡江湖。

有人说,人的一辈子要想活得通透,应该去三个地方看一看:监狱,医院和墓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头疼脑热去医院,每年清明去扫墓,都不算是陌生的人生体验,而监狱则是游离于很多人视野之外的神秘存在。由于研究方向的缘故,我恰好有过一段机缘,在监狱长期蹲点做过田野调查。我蹲过男监,也蹲过女监,四进四出监狱,是一个非典型的“累犯”。这段堪称硬核的经历除了让我对犯罪和犯罪人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一些独特的认知维度。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请允许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无法写在学术论文里的感悟,聊一聊那些监狱教给我的事。

首先,关于敬畏。在普通人的印象里,监狱里关的应该都是青面獠牙的坏人。不过,就我的观察,监狱里头让人咬牙切齿的坏人含量未必显著高于高墙之外,但是里头能人的含量却高得出人意料。我曾有幸观摩过一所男子监狱的文艺演出。相比于观看节目,我更喜欢坐在后头仔细观察台下的观众。尽管都穿着统一的囚服,你很容易能把不同类型的犯罪人大致区分开来。那些因为街头犯罪入狱的服刑人员往往年轻躁动,而那些稳稳端坐的服刑人员里头,不乏昔日位高权重者、富甲一方者、名躁一时者。他们的坐姿和神态还残留着以前的荣光。看着这些人你会特别唏嘘,自身出色的能力曾帮助他们在社会上取得地位与成就,也让他们生出了傲慢与狂妄。对道德和法律丧失了敬畏之心,结果就是身陷囹圄。我以为,人生应该有底线思维,牢记法律红线不要碰,牢记举头三尺有神明。底线之上,可以尽情折腾。记住这一点对于我们法学院的同学来说尤其重要。一方面,学法律的人容易成为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对别人适用法律的热情远远大于用法律约束自己的热情。另一方面,我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法律,但是这种熟悉可能导致油滑,可能为操弄与凌驾提供更大的方便。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请大家时刻记得我们法学院“德育英才、法行天下”的院训,记得我们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时刻保持对法律红线与道德准则的敬畏,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其次,关于欲望。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叫冯唐,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母亲,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生而为人,欲望满身。”你我皆凡人,生在红尘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想要,这一点无可厚非。适度的欲望是人生进步的原动力,完全没有了欲望,也就丧失了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兴趣。可是,过度的欲望却会成为人生毁灭的催化剂。我曾经在监狱里遇见过一个知性优雅的女犯,她入狱之前是体制内的中层干部。一开始,她因为肩颈不舒服,去一家美容院办理了按摩卡。美容院的技师手法不错,她觉得身体很有改善。在美容院销售的成功洗脑之下,她对越来越多据说有奇效的昂贵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追求健康到追求美丽再到追求青春永驻,欲望不断膨胀,钱包不断缩水,难以为继之时只能打起单位公款的主意。最后,她因为贪污公款几十万被判处了很重的刑罚。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尽管我们无法消灭欲望,但是请一定警惕你的欲望,管理你的欲望,不要被欲望奴役和吞噬。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被他人左右了欲望。社会通行价值观下那些成功的代表物未必是你真正喜欢的东西,没有必要去费力追逐那些别人规定给你的东西。包不能治百病,钱也不能通神,它们没有办法真正佐证和壮大你自己。搞清楚你是什么人,真正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再去追逐外物,驾驭外物,否则所得皆成枷锁。

最后,关于勇气。俗话说,人生无常。在疫情期间,同学们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下,人会被浓重的不安全感所笼罩。所以,很多人动不动就喊:“我太难了!我emo了!”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实难,唯有勇敢面对。一位我很尊敬的监狱领导曾经给我展示过一些非常精美的画作,这些画作出自一名年轻男犯之手。这名犯人因为重伤他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入狱时才25岁,和你们年龄差不多大。这名犯人只有小学一二年级的文化水平,锒铛入狱后觉得没有希望,躺平摆烂了好一阵子。在监狱干警的耐心说服教育下,他鼓起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利用监狱提供的机会,从零基础开始学绘画,最终自学成才。他的画作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只要有改变和向善的决心和勇气,无论他的起点多低,都可以展开一段精彩的人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遭遇逆境。你可以暂时性躺平,但不能永久性摆烂。遇到挫折时苛责环境或者他人很方便也很容易,但是抱怨和推卸责任于你自身来说没有任何益处。至暗时刻,人一定要有拔着自己头发,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的勇气和狠劲。

作为法学院的毕业生,我想大家都知道,law在英文中不光有法律的意思,还有规律的意思。世界生灭,人生起伏,这就是最基本的规律。希望同学们在顺境时能保持敬畏,管理欲望,在逆境时能庄敬自强,勇猛精进。祝愿你们能够打拼出一个美好的人生,更祝愿你们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

03

你相信发生的,可能只是你希望发生的……

今天是给你们送别的日子。在这个难忘的时刻,我特别希望能讲出一番让人难忘的道理,作为临别的赠言,可想来想去,我只想到了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我想起两年前,我和李晟老师打了个赌。

赌的就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输赢当年年底就见分晓。结果呢?我输了,我请他吃了一顿饭。打赌很正常,法律禁止赌博,但不禁止打赌,认赌服输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我要说的是,这场赌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扭曲了我的认知,削弱了我的判断力。

我把赌注压在了事件的反常方向,好比说赌的是太阳从西边出来;而李晟老师赌的是事件的正常方向,相当于太阳照常从东边出来。不出意外的话,他稳赢,我稳输。如果不计较赔率,那么这样赌局是不公平的,可打赌就是我的提议。当时李晟老师也很迷惑,他问我“你确定要打这个赌吗?”我记得他问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一道光;我说“是的,我确定”,我感觉自己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也闪着一道光。

我是不是太傻了?那倒不是。我赌的就是意外,意外有意外的效果,富贵险中求,万一我赢了呢,后续的连锁反应是轰轰烈烈的,我要的就是这种轰轰烈烈的感觉。只可惜我的算盘落空了,结局没有意外,太阳没从西边出来,李晟老师赢了,尽管他赢得毫无悬念,也没什么成就感,不过是赢了一顿免费的晚餐。

打赌的这件事和我关系很大吗?不大,无关紧要,但自从打赌之后就变得关系很大了。我并不是特别担心自己输,我只是特别希望自己赢;我也不是特别期待这个世界会出现奇迹,我只是特别希望我能提前预言了奇迹——当然这才是真正的奇迹。我希望在那个见证奇迹的时刻,我无需炫耀,也不用多嘴,而只让事实说话,让李晟老师自己意识到,他身边就有高人出没。

这个强烈的期待起了作用,它影响了我对事件走向的判断,让我大大高估了赌赢的概率。我越是希望自己赢,就越是觉得自己能够赢。曾有几个瞬间我恍然认为自己赢定了,还想好了几句在宣布赌赢的那个美好时刻我要发表的演说词。直到真相水落石出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幻想着事件仍有转机出现。尘埃落定之后我也没有立刻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我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够好。

自从和他打赌之后,我就有意无意地去捕获一些对我有利的信息,有意无意地去屏蔽一些对我不利的信息。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我给自己建造了一个信息茧房,因此封闭了我的视野和思考。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经历?肯定有,但你可能意识不到。

参加过辩论赛的同学应该立刻有共鸣。辩题的两个立场本来是随机分配的,可你一旦被规定为正方或反方,就会按照被规定的立场去收集证据,整理素材。而等辩论赛结束的时候,不论输赢,你都会更加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似乎意味着真理非但没有越辩越明,分歧反而因为阵营割据而被加深了。

当你和别人发生争论时,就很可能就卷入了一场竞赛或一次赌局。在还不能确定真相的时候,你就选择了一个立场,你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持你的立场,但你希望自己是对的,希望对方低头认错,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赞美,希望结局会证明你的远见卓识。但从此你走向了一条不归路,浑然不觉这条路引导你通向了一个越来越封闭、越来越阴暗的认知陷阱。



你相信发生的事情,只是你希望发生的事情;你所坚持的立场,只是能给你带来好处的立场,或误以为能给你带来好处的立场。你不相信发生的事情,只是你厌恶发生的事情;你所拒绝的立场,只是会给你带来坏处的立场,或误以为会给你带来坏处的立场。你的渴望或厌恶都会操纵你的认知,你不是在探索真相,而可能只是在寻找安慰。

这种情形在认知心理学上被称为“期待偏差”或“证实偏差”。我们知道人类认知有很多系统性偏差,什么风险厌恶啊、损失厌恶啊、晕轮效应啊,还有什么沉没成本谬误啊,其实诸如此类的认知偏差都有演化意义上的合理性——名为“偏差”,实为“矫正”,是基因对大脑的管理,对人类认知倾向系统性偏离最优点的合理对冲。比方说高估风险就是一种认知偏差,但高估风险会让一个人远离危险的处境,因而总体上可以提高他的生存概率。然而,我却不清楚因渴望假相和厌恶真相而产生的偏见有什么演化意义上的利益,难道仅仅是因为它能提供虚假的安慰?

肯定不是。但若原因不在个体层面,那就很可能出在群体层面。渴望和厌恶都会成为认知的动机或探索的引擎,即使两者都会制造偏见,但只要不同方向的偏见有机会相互对冲,那么偏见——当然是多样性的偏见——仍会丰富乃至提升整个群体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想象生活在远古时期一群人,这群人里有几个杠精,这几个杠精经常抬杠,经常打赌,每个人都抱有某种偏见,彼此之间吵得天昏地暗,这很糟糕吗?那可未必,因为其他人仍可以从杠精那里获得额外的信息和知识。

在人类演化经历的漫长时间里,信息一直都是十分匮乏的,生活世界里的信息就像人类食谱中的糖。在制糖成为一个产业之前,我们的祖先要想吃到一点糖是很不容易的,毕竟熟透的野果和触手可及的蜂巢并不多见。但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摄取大量的糖,以致居然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反应的事实是,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超量糖供应和过度糖摄取还没有做好演化上的准备。

那么,我们的心灵和头脑已经准备好应对一个信息超载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吗?

要知道信息和真相不一定成正比,信息有真假,有优劣,但真相只有一个,信息太多可能掩埋真相,更别提还有些谣言、谎言或阴谋论扰乱视听。我们不可能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不可能验证每个信息的真伪。面对特定事件,我们很容易遭遇一个信息很多但真相很少的处境。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仍是在赌博,但和以往不同,如今无论我们把赌注压在哪一个立场,都很容易找到支持自己立场的海量信息,而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比我们的祖先更容易产生虚假的认知自信。往浅里说,这是个社会学问题;往深里说,这还可能是个生物学问题。

我们当然有些办法提高赌赢的概率,比如查看信息的来源、评估撒谎的成本、推测推测信息发布者的动机或分析信息背后的利益链条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以不变应万变,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反思或换位思考,尝试从反对者或不见意见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在和李晟老师打赌之后,如果我能经常(哪怕偶尔)换位思考,情况就会好很多。虽然我还是会输,但不至于过度自信或执迷不悟,我可以借助他的经验和知识来对冲我的偏执。不过老实说,我能和李晟老师打赌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我宁愿做一只鸵鸟,只想在微信群、QQ群或豆瓣小组里去找到那些和我持相同偏见者去团取暖,那么,非但我个人的错误丧失了对冲或纠正的机会,我们整个法学院教师的认知水平也没什么改善或提高。说到这里,网络时代的另一个认知风险也浮出了水面,越来越方便的群组割据可能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认知分歧。

你们听说过“多样性预测定理”吗?这个术语说的是一群人的预测能力不仅取决于这群人的平均预测水平,而且取决于不同人的预测差异;人际之间的预测差异越大,这群人的总体预测能力就越强,因为有人高估,有人低估,不同方向的预测误差就可以相互对冲。这个多少有点违反直觉的道理可以用数学来证明,股市就是借助这个原理成为反经济形势的敏感信号的,所谓“钱比人聪明”是说一群反差很大的人加在一起就比绝大多数聪明人更聪明。持不同意见者是友不是敌,李晟老师也可以从我这里优化他的认知,尽管我赌输了,但失败者对于胜利者并非毫无价值——有时,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

你会经常转发只支持一种立场的帖子吗?你只喜欢和自己见解相同的朋友交流或切磋吗?你曾仅仅因为见解不同或立场不同就把某个朋友拉黑或把某个微信公众号取关了吗?你加入某个微信群的标准是和群友“三观相投”吗?你会下意识地去寻求“抱团取暖”、“英雄之所见略同”或“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感觉吗?如果每个问题都回答“是”,那你就要警惕了,因为你头脑里的信息可能在输入端就已丧失了多样性。

没有人能未卜先知,面对复杂的事件和事态,有时候我们需要走一步看一步。既然没把握的认知类似于赌博,那么必要时你也许应该把赌注压在不同的立场上。古人说:“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不疑。”这就是要为自己的认知保留足够的回旋余地,甚至要拥有和时代潮流对赌的勇气。尽管我们的大脑通常容不下两个对立的观念,但还是要设法为相反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姿态,必要时还应该为可能发生的认知反转随时做好准备。

我讲的这番道理并不高深,不过是些常识而已。但常识也拥有惊人的力量,我在课堂上就展示过很多复杂的专业问题是怎样一步步依靠常识来拆解的。校园外面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那里有更艰巨的挑战等你去回应,有更复杂的问题等你去解决。面对生活世界中的一团乱麻,很少需要你出奇制胜或妙手回春,更多需要的仍是尊重常识。尊重常识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但可以把错误压缩到合理的区间,这就足以让你做个了不起的人生赢家了。但愿你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尊重常识的人生赢家,这是临别之际我送给你们的真诚祝福——你们听得懂,这个祝福里包含了些许警告。常识应该随身携带,但它却经常在某个关键场合不翼而飞。不要以为常识只是我们认知的底线,其实很多时候常识就是我们认知的天花板。

今天要讲的话到此为止,希望你们明天在各奔东西的路上一帆风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