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产家庭遍地“烂尾娃”,作为80后烂尾本人,我想说几句……

武志红 2024年09月18日 12: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赋一饼 Author 我是黛西

作者 | 黛西
来源 | 天赋一饼
ID | tf1bing





上月回国跟朋友吃饭,朋友转给我一个小🍠帖子。


标题是《18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



帖子下面几千个评论。


很多人唏嘘不已,18年的金钱和精力,换来这样的结果,实惨!


有人说是家长拖了后腿,没鸡到点子上,有这时间精力应该在什么什么竞赛上博一把,不比成天拖着孩子练钢琴效率高?


还有人评论说,那么多奖却没见有数理类的奖,可见孩子智商平平,“烂尾”不奇怪!


朋友问我,怎么看现在中产家庭遍地“烂尾娃”的现象。


“烂尾娃”这个词,让我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要说烂尾,我才是80后真烂尾。


小学初中成绩全校前几,重点高中里人才多,但好歹也是班级前几吧,高考模拟也都发挥稳定,高考最后一哆嗦了,531分!


上哪儿说理去!


所以我一点儿不觉得,帖子里的女孩有啥可让人唏嘘的,倒是觉得网友们的反应,很让人唏嘘。


钢琴考了几级,奖项拿了几次,考试考了第几,补课花了几万,高考考了多少,好像这样就概括了一个孩子十八年的全部。


没人关心她的性格怎么样,她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


她在考试参赛之外喜欢干什么,她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她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她喜欢什么类型的男孩儿。


她的18年人生就被一串简单的缩写和数字,定性成了“实惨”,“可惜”,“烂尾”。


帖子从头看到尾,我的关注点是倒数第二段。


高中开始自我怀疑,出现厌学情绪。


高一高二摆烂,成绩倒数,家长没办法,怕压力大出问题。


高三自己调整过来,开始疯狂补课。


只有我觉得这姑娘太厉害了吗?

经历过巨大落差,崩溃,痛苦,沮丧,挣扎,然后重新爬起来。


自己疗愈自己,自己拯救自己。


单是这个调整的过程,就让我觉得她很了不起,我相信她未来的人生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然而大多数人只关心,她有没有“调整成功”?


高考放榜582分,好像让前面的一切都不作数了。


假设故事的结尾改一个数字,考了682,那么网友对她的人生又变成了另一种判断。


成王败寇,这是最可悲的教育观。





看了这个帖子,我想到了《小王子》里的一段。


小王子来自B612星球,为什么是B612呢?


因为大人们只喜欢数字。


如果你和大人说,你交到了一个新朋友。


他们从来不会问,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吗?


他们只会问,他多少岁?他有几个兄弟?他爸爸赚多少钱?


只有问了这些,大人才觉得能了解一个人。


如果你对大人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的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屋顶有许多鸽子。


他们想象不出来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


你必须说,这座房子价值多少多少钱。


他们才会惊叹,多么漂亮的房子!


这就是我们眼中“理想化“的世界,用标准和数字衡量一切价值和意义。


但经常忘了,这件事本身的价值。


人当然可以追求结果,那些耀眼的成就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


但是,不能因为我没拿到结果,没得到成就,就不承认过程的价值。


杜甫一辈子颠沛流离,不上班也不当官,整天忧国忧民,晚年过得饥寒交迫,住在茅屋里,连社保都没有。


难道他的一生没有价值吗?


苏东坡一辈子不得志,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苟且的间隙还在研究东坡肉怎么做好吃。


他的价值又在哪?


除了社会定义的成就,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构成“价值”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身上具备的品质,善良,勇气,同理心;

我的存在对他人的意义……都是“我的价值”。






我经常写文章说,我的育儿优先级从来不是“鸡娃”,也不是“完成目标”。


每次都会有人酸我,你也给孩子上网课,上兴趣班,这算鸡谁?钱花出去了,学成啥样都行吗?


我还真会跟女儿说,生活中的各种事,好的坏的,顺的不顺的,成功的失败的,有谱的没谱的,包括学习和兴趣班,都是体验。


人生就是各种体验的叠加。


你尝试过了,但没有拿到想要的结果;

你努力过了,但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目标;


这些也是一种体验。


人生在尝试和努力中变得更丰富,你活出了人生的宽度,这本身就是一种赚到。


可能也是受到我这种态度的影响,她在学校和兴趣班上,表现都不是最好的那个。


心态是全场最佳


之前她和三个男生练球,男生都比她大,比她早学了一年,水平也都比她好。


有一次打完球,她告诉我一个男生崩溃了,在网球场上痛哭,摔球拍,连着踢了球拍五脚。


我问:“发生了啥?”


她说:“因为那个男孩输了,得分最低。”


然后她狡黠地笑了一下。


“妈妈你知道吗?其实他没输,我才是分数最低的!”


“哦……”


“他算错分了,他得了3分,我才2分。”


我问她:“那你不会觉得难过吗?”


她说:“还好吧,最开始跟他们打我都是0分,一个球都赢不了,现在我还能得一两分,有时候能得三四分,比以前进步好多了!而且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就这精神状态,她即便“烂尾”我也不担心。






当然我也很清楚,这种精神状态很难取得耀眼的成就。


你看郑钦文,脸上就写着“想赢”两个字,她不赢谁赢。


一些人就是为了“惊艳世界”而生的,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走这条路。


我最近听了一个TED演讲,有一句话特别让我触动。


他说,人有两个自我——


一种是“为简历而活”,另一种是“为悼词而活”。


啥意思呢?


“简历自我”渴望成功,迎合市场需求。


所以你要考高分,拼名次,拿证书,达到目标,取得成就,积累财富,获得社会地位。


这些当然可以是人生的一部分追求,但被很多人当成了全部的追求。


一个人无论考下多少证,拿到多少title,买了多少豪宅,赚到多少个小目标,等到噶了的那天,悼词上也不会提到半句。


但问题是人都噶了,为什么还要关心悼词上说啥呢?


因为悼词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ta一生中最重要、最值得铭记的部分的总结。


比如善良、宽容、值得信任、值得托付。


“悼词自我”是一个人的品性,为人处世的方式,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积极影响,精神上的追求。


两个“自我”不是对立互斥的。


人生就是在不断平衡两个“自我”。


希望我们在追求“简历自我”的时候,别把“悼词自我”弄丢了。


作者:黛西,旅居德国16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天赋一饼(ID:tf1bing),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二次转载请联系原平台。


养育孩子不在于成绩上数字的体现,而在于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培育孩子成长


如果你遇到了一些亲子养育、孩子心理等的困扰,推荐你来我们

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陪你梳理过去的养育模式,发现现状的问题,疗愈自我,做更好的父母。

,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顾问,为你人工推荐专属的专业咨询师,还可以领取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测试。


点击下方小程序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可领取全方位心理健康测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志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