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盏花灯、百万观众…… 广州文化公园灯会那些会“发光”的故事


每逢中秋节、元宵节,广州城内各区都有大小灯会,其中又以广州文化公园灯会最具“西关味”,这里有全城最繁华的花展和灯会、有最热闹的棋赛和粤剧……镌刻了老广州人满满的回忆。



1956年中秋灯会首亮相




文化公园举办灯会,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中期。1956年秋,中秋灯会在文化公园首次亮相,一时间,广州万人空巷,争相到文化公园赏灯。然而,文化公园举办的第一场灯会不是中秋灯会,而是元宵灯会。1956年,文化公园开始在元宵节举办元宵灯会,同年中秋节有举办中秋灯会。一年两度的灯会持续了4年,直到1960年才改为一年一次的中秋灯会。


20世纪60年代的中秋灯会。


据《广州文化公园》一书记载,1956年首次举办的春秋两次灯会,规模均较小,算是雏鸟初试新声。但是,它让羊城观众眼前突然一亮,反响热烈,大大提高了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灯展的兴致。公园对灯会工作重新作了部署,派人多次到市内、省内各地走访,加强与花灯艺人的联系,有计划地做好花灯的选购、订购工作。


外国友人参观灯会。


灯会规模因此逐渐扩大。1957年的元宵灯会,文化公园组织了五百盏景致花灯登场亮相。其中东莞的“千角灯”及潮州的人物灯屏成为灯会的亮点,广州媒体争相报道。


1958年,广州文化公园就组织了外省花灯前来参展。1961年的中秋灯会,广州文化公园展出了全国各主要地区的花灯近一千盏,除了广州及广东省内各地花灯外,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的花灯都来参加盛会。上海、成都、佛山、江门、潮州等地相关部门特地组织花灯艺人前来观摩学习。


20世纪70年代的中秋灯会。


那些会“发光”的手艺人




文化公园的首场灯会有位鼎力助手,是广州花灯老艺人邓松。邓松过去曾开扎作店谋生,公私合营时并入中娱狮鼓厂当大师傅,公园首办灯会就展出了他制作的走马灯及其他大型灯艺。


当年广州与邓松同行的花灯扎作艺人还有梁竹明、陈良、李庆华、吴玉麟、关栢等人,对灯艺有较深的造诣,都有作品在广州文化公园灯会展出。


潮州花灯老艺人林乐笙,其作品曾于20世纪30年代应邀在新加坡、加拿大、英国伦敦皇室内展出。1957年展出的潮州花灯“花木兰”“搜楼”和“贵妃醉酒”,均出自他之手。


1962年,表现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意境而制作的电动座灯。


1984年的中秋灯会,文化公园邀请了上海被称为“江南灯王”的工艺师何克明前来赴会。何氏一家以擅长扎制立体动物灯彩而自成流派。这场灯会最引人注意的是“苍龙取水”灯,是当时91岁的何克明的新作,他还有不少灯艺作品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宾。


20世纪80年代的中秋灯会。


中秋彩灯 传承进校园




60多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让一个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城市传统文化品牌,代代传承下去。时代在变,中秋灯也在迭代更新。时至今日,文化公园的彩灯色彩鲜艳、工艺精巧,融汇四川、佛山制灯工艺技术,可谓形、色、光、声、动俱全。


今年,为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成果,荔湾区教育局和广州文化公园联合主办“2022年荔湾区中小学生中秋彩灯制作比赛”。


赛事充分体现了荔湾区在非遗进校园和非遗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文化单位与学校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播,让他们了解非遗、喜爱非遗,踊跃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


部分获奖作品于2022年9月6日至14日在广州文化公园文荟馆展出。


文化公园的灯会

已陪伴广州人走过多年,

让老年观众怀旧,让年轻观众认知,

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来源 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 郭展鹏 参考资料:《广州文化公园》】

【图片 广州文化公园

【编辑 黄文浩】






🎦 关注广州荔湾发布视频号,掌握最新动态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