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的爱,水的愁丨撑艇计划分享会回顾

撑艇计划 跟屁虫Flatulist
2024-08-29

原来,在分享会的那几天广东下的几场大雨,在河南暴雨面前不过尔尔。





利万物生长,没有水就不存在生命,但是水同时也能带走生命。我们如何看待它,对待它,与它的关系如何,它就会如何地反馈予你。河南的水灾让我们重新去回溯项目的初心——以船艇文化为纽带重新链接水与人之间关系。


重要的是船艇文化吗?不,重要的是关系。船艇文化是一种纽带,正如结婚证是一种契约与证明,但是它不是关系本身。


我们今天与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是一种打开水龙头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关系?是一种到河边散步看看把水体当成一种景观的关系,还是一种在灾难面前无所适从的关系呢?


我们每天都会与它发生关系,早上打开水龙头刷牙洗脸,喝一杯清水或者泡一杯茶。晚上回到家打开水龙头洗好菜做好吃完洗碗,再到河堤散步吹风的时候,我们会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吗?河流中的水最终会汇入我们的日常进入我们的体内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种现代的供应系统让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隐蔽了,有点像一个暗恋的人,每天偷偷送早餐一样,被爱的人不知道到底是谁传达的爱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期分享会,让这些与水与船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来讲讲,在过去,我们与水的关系是如何的?知道过去,才能走向未来,而未来我们又该与水重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分享嘉宾简介



 周汉   顺德北滘周汉船厂负责人 制艇三十余年






伍惠成   顺德区万安草艇非遗传承人 






  吕旭茂  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作家协会理事,亿马传媒公司制片人




活动的开始我们由两位老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草艇聊起,在过去珠三角一带,草艇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大型农用具,人一天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通过这个载体去到水体中。


在过改革开放以前水路密布,从村落到生产农地之间是没有现在的水泥陆路走的,必须要划艇去,除了载人功能还有载货的功能,一条小草艇可以载上千斤货物。


图为东莞麻涌镇 草艇装载许多香蕉



周汉先生还说道即使是小孩,放学后也马上会去划艇到河道摸虾抓鱼。


而这一艘艘小艇在过去是完全由手工制作的,在草艇需求量特别大的年代,就诞生了他们这一批工匠。


在生产模式上,除了熟知的桑基鱼塘模式外,还种甘蔗。那时化肥并没有普及,所以戽泥就十分的重要了。


60年代 东莞道滘戽泥



什么是戽泥呢?其实就是把河底富含营养的淤泥挖出来作肥料用,在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年代,不要钱的肥料就是用人力获得的。


而戽上来的泥,还得通过一艘艘的草艇运到不同的农地去浇灌。


还有一种农事活动也是极需要草艇的,那就是割象草喂鱼。我从小听外公婆婆讲他们天天去割的象草其实从非洲引进中国不过半个世纪,但是已经成了珠三角一代人的记忆。


据伍惠成师傅回忆他所在的顺德龙江镇比较少有,很多人撑着草艇去到清远东莞一带割一船的草,一来一回就是一天的功夫。量多而又免费的饲料值得人奔波劳碌。



除了农业生产以外,与水有关的自然还少不了抓鱼摸虾了。


笔者在网上读到在广州一带有一种有趣的捕获方式,叫“戽冧”。


就是在河床底挖一个坑,然后再盖上些砖瓦草木搭个顶,鱼虾自然会进去住,过两三旬水(农历半个月为一个水旬)后,水退时(一般要选朝晚干水),约同冧的左邻右里,齐手夹脚作好冧基,就可以把冧里面的水戽干捉鱼了。





回到今日,虽然大部分地区脱离了以水为载体的农业生产,但珠三角地区民间仍保留了许多与水相关的活动。


我们最熟知的当然是划龙舟了,但在龙舟作为需要技术竞技性的图腾性活动,大众的自发参与度并不如草艇。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热爱看划龙舟,有龙舟节也十分的火热,但是一般群众却无法参与其中。跑步则相反,很多人参与马拉松或者定向越野赛事,但是没有人会在电视上看。


而草艇在过去虽主要作为一种农具使用,但据两位师傅分享,草艇有一特别有意思的赛事,叫草艇拔河。何谓草艇拔河呢?顾名思义,就是两艇系绳向相反方向扒,谁能把对方拉到中线即为胜利。


顺德陈村仙涌草艇拔河



据网上资料而言,草艇活动虽不登于堂,但在佛山,顺德,南庄,中山,东莞等各地皆是遍地开花。



由此可见,珠三角发展至今,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减少,但船艇作为一种与水体交互的重要媒介,大家始终怀念那种紧密的关系,由日常的生产使用变成一种节日性娱乐性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种记忆与保留,我们两位制艇师傅也还不时接到来自不同地方的订单,虽仍偶有人订船从事捞鱼捕虾,但大部分的订单需求都是希望用船艇作为活动用艇或观赏用途。


制艇不是一件容易事,从购买木材,到锯木,组装,打钉补灰,上漆。即使是有机器辅助的今天仍需要7天才能制作成一艘小草艇。


这种技术与行当的消逝是无法逆转的社会潮流,通过水泥陆路的运输速度跟成本比当年的小艇走水道要好得多。


但是河流的神经末梢慢慢地也在陆路的修建中消亡,没人走水路,自然就没有人需要草艇了,我们与水的关系也变得生分了起来,过去支流遍布,夏日在河涌旁或泳或歇,鱼虾水草丰茂的景象也变得遥远了。


人们建造了高楼与马路原意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生活,而今日子是好了,却又像被困在水泥钢铁森林里的困兽,靠着室内的盆栽和为数不多的公园来疗愈那燥热难耐的心灵。难道世间就没有双全法了吗?



这个视频是这几天很火的一位教授如何通过审美与观念的改变,用设计与规划让我们人与水与自然更好地相处的一段视频,分享给大家。


回到我们撑艇项目本身,我们想做的就是希望通过激活船艇这一个媒介,让大家用它进入到水体当中,用肉身去感觉,去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过去的记忆,现代的思维去探索一种新的互动关系。


让我们可以重新栖息于水旁,自文明以来,人类一直孕育在江河之畔,而如今亦如是。



   鸣谢


非常感谢这次活动的场地支持乡伴华南Xbander club,所有的关系都需依托于实体来呈现,而这次我们撑艇项目与观众就依托于这个有态度也有真实行动的机构,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他们。

乡伴华南Xbander club是一个“新”乡村生活社群,希望让更多的人来到乡村,与自然链接、被建筑接纳、跟他人碰撞、和自己对话,在不同的空间与场景中追寻自我的理想生活。


乡野文化的失落让人与乡村、人与人越来越割裂开来,Xbander club希望能成为这个桥梁,重新为大家建立起人文的联系,拾起先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精粹,并将这份美好流传下去,共同追寻理想的乡野生活。



当然还要感谢项目组里,负责线上收集资料的泳珊何妨张哥,联络媒体的迁迁,来回奔跑接送嘉宾的志豪,设计海报的丁亥,跨越整个广州来现场帮忙的somedaymerry


额外感谢的还有给我引荐了不少朋友的阿龙,乐从的周教练以及凡归民宿的杰哥还有提供很多资料予我的珠江商报主编王茂浪先生。




继往,开来


这还不是结束哦……接下来第二期活动,撑艇项目组将会做些什么活动呢?


老实说我们也不清楚,因为我们是一个没有确定性的共创团队,如果想了解更多乃至加入项目组的伙伴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项目的初衷与生成。


我们接下来大概是想策划一期真的带大家走到线下,去不同的水路边探访了解,乃至于真的学学怎么划艇的田野营。至于具体怎么玩?不如感兴趣的你来告诉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跟屁虫Flatulis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