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师刘渡舟教授学习中医的体会与感悟二、国医大师颜德馨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经验 三、施今墨抗衰老经验方

凤凰TCM 2021-05-29

因某一特殊的机缘,我曾冒昧地向刘渡舟教授提出,希望我的夫人王建红医生能跟他临床抄方学习,结果刘渡舟先生欣然答应,并安排王建红和他的女儿刘燕华医生一起在国医堂跟诊学习。那时候刘渡舟教授的患者很多,半天的门诊就有60多个病人。


王建红每次跟诊回来以后,我都会把她抄方的记录认真地阅读一遍,结果发现:




其一,用方非常广泛,其中不少方我根本就看不懂,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见过。


其二,用法非常特别,如同样是一首仙方活命饮原方,不是用治外科疮毒痈疽,而是治疗杂病股骨头坏死髋骨连腿疼痛;同样是一首竹皮大丸方,不是用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而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同样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不是治疗肾着腰冷痛,而是治疗妇人白带如淋等。


其三,所治者以大病重病为主,而用方却多以小方制胜,如用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出奇制胜治疗莱姆病、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Syndrome)]、急症中风等。


看到这些处方与案例,我突然感悟到,刘渡舟先生才是真正的中医大师。与此相反,我则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了,觉得自己实际上就是中医的小学生。因此,我立即到先生家拜访,请其收我为学生,跟其抄方学习临床。刘渡舟先生很高兴地答应了,安排我到他出诊的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跟诊学习。更幸运的是,先生安排我坐在他和病人之间的位置见习。这个位子既方便看舌,更可以在老师诊脉后自己诊察病人的脉象。


1.关于跟诊学习的方法


在跟随刘渡舟先生学习中,就学习方法,我们有了点滴的心得,此简述如下。


第一,必须快速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患者讲述的病症。


第二,必须把老师问病人和病人的回答如实并按照顺序记录下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而绝大部分跟诊学生都忽视了这一点。因先生的发问是根据自己辨方证的思路提出的,如问病人:“口苦不苦”?是已经初步判断有柴胡汤证,需进一步辨识确认。如病人回答“口苦”,则辨为柴胡剂证,进而必然会问:“大便干还是稀”?如大便稀则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如大便干燥难解,则是大柴胡汤证;如大便正常,则是小柴胡汤证。如口不苦,则可能会否定小柴胡汤证。先生的问诊非常有特点:一是简单,紧紧跟着自己辨证用方思路的进展而发问,往往问一两句,就把方证确定了下来。如不这样记录问与答,就无法总结出老师的辨证用方思路。



第三,趁老师看舌时,自己尽快看准舌质舌苔。


必须注意的是,要把自己诊舌的结果如实记录下来,并在旁边把老师舌诊的意见用红笔注明。因自己的视角和老师的视角不一样,如老师说此患者舌红,但自己看上去并不红,而是正常红(自己的正常红舌相当于老师的红舌)。那以后自己临摹老师的经验,实验应用老师的处方时,就要在病人证相同,且舌正常红的情况下用此方,才有可能重复出老师的疗效。反之,只听不看,当自己看到是红舌时用此方,肯定就用错了,必然无法重复出老师的疗效。


第四,一定要亲自摸脉,并把自己诊脉的结果和老师的脉诊意见分别记录下来。


与舌诊一样,老师指腹的感觉和自己指腹的感觉往往是不一样的,如老师说脉弱,自己摸上去并不弱,甚至偏硬。那么,临摹老师的经验时,就要在其他证相同而自己摸脉偏硬时用老师用过的处方。反之,自己摸脉弱时,再用此方,肯定会出错,也肯定不会重复出老师的疗效。


2.关于整理抄方记录


(1)初步的整理:


跟诊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始研究见习时抄来的病案资料。


研究的方法是:


第一,趁热打铁,将当天没有来得及记录的病人的口述或者老师的发问、老师的提示等资料趁还没有忘记赶紧补充起来。


第二,将老师处方所用的是什么方剂,在旁边一一注明。对于看不懂的处方的方剂,则通过相关文献一一查找出来,并注明方名、原方组成、出处,原主治等。


第三,对老师的加减变化进行研究,注明老师的处方是原方加了什么药?为什么要加这味药?减去了什么药?为什么要减这味药?合并了什么方?为什么要合并这一方?将其道理一一作出注解。凡是搞不清楚者,将疑问也用另笔注明。对于复诊病人,如实的注明疗效,如有效、特效、效果不明显、无效、有不良反应,以及患者服药后的具体的感觉,均一一详细注明。有些医案,还要将老师所用方的原书的条文抄写在病案上,如陈念祖《时方妙用》对某方的用法,李杲《脾胃论》对某方的论述等。这算是第一次整理。


(2)再次整理:


跟诊较长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分两种方法将这些病案再整理一次:


一是以病人为题,将某一病人从始至终的看诊资料以日期先后为序,整理在一起。这种方法能够了解老师对一个患者整个病程中变化用方的手法。其中有些慢性病患者常年追随老师看诊,病程达1年以上甚至几年以上,或者守法守方,或者据证变方,有些病人变化用方达百方以上,非常珍贵。


二是以方为题,如真武汤,将先生用真武汤的处方以及病例资料汇集在一起。这种方法能够看出老师用某一方的心法与规律。


(3)第三次整理研究:


在撰写《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时,我对跟诊记录的所有医案做了再一次的研究,并以跟诊学习的笔记为依据,对刘渡舟先生运用温病方论治杂病的思路、手法与经验以及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将先生用温病方治疗杂病的多数有效病案全部收入《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之中。如果把这部分内容独立成册,则可谓《刘渡舟用温病方论治杂病》。


平时,每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难治的患者,就翻阅跟随刘渡舟先生临证抄方的记录(笔记),一遍一遍地温习,往往能从中找到灵感,找出方法和思路。


这份笔记太可贵了,每当我翻阅之时,就想把它整理成册,以与读者分享。在《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与《叶天士用经方》出版之后,我开始对跟师记录做第四次整理,并着手撰写能反映刘渡舟先生运用经方经验的这本书。


二、国医大师颜德馨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经验

                   

血府逐瘀汤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组成,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为君,活血化瘀,畅通血脉;气为血帅,故用桔梗、柴胡、枳壳、牛膝为臣,理气行滞,其中桔梗开胸膈,宣肺气,以行上焦气滞;柴胡、枳壳舒肝理气,以畅中焦气滞;牛膝导瘀下行,以通下焦气滞;生地、当归为佐,养血和血,俾活血而不伤血;甘草为使,调和诸药,防止他药伤胃,诸药相配,共奏活血化瘀、理气行滞、调畅气血之功。


《内经》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王清任亦谓:“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余以为六淫七情致病,所伤者无非气血,初病在经主气,久病入络主血,故凡久病不愈的疑难杂证,总宜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治疗大法。血府逐瘀汤既能活血,又可理气,用治多种疑难病证,随证加减,每获良效。


如阳虚而瘀者,加党参、黄芪,甚则加肉桂、附子;阴虚而瘀者重用生地,加龟板、麦冬;寒凝血瘀者去生地,加桂枝、附子;热熬成瘀者去川芎,加黄连、丹皮;兼有痰浊者,加半夏、陈皮;湿阻者,去生地,加苍白术、厚朴;气滞甚者加檀香或降香;出血者,加生蒲黄、参三七;腹泻者去生地、桃仁,加木香、焦楂曲等。


1.顽固性头痛


《医林改错》谓:“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头痛缠绵不愈,必有瘀血作祟,瘀阻脑络,不通则痛,其痛必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血府逐瘀汤能祛瘀化滞,俾血气流畅则头痛可止。古人谓: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故必重用川芎以祛血中之风,或辅以全蝎熄风,磁石镇风,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王某,女,38岁。头痛时发时止年余,发则头痛如裂,兼有胸闷易怒,失眠多梦,经潮时症状加剧,伴少腹胀痛,有血块,患者颜面晦滞,舌紫,脉细弦。瘀血搏结脑络,清阳难以上升,用血府逐瘀汤加全蝎粉1g吞服,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再服6剂即愈。


2.胸痹


胸痹以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为主症,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胸背部为心肺之府,加上气之会穴膻中,血之会穴膈俞均在胸背部,故其病理以气血失畅为常。胸中为阳之位,阳气不布,则窒而不通,故治疗冠心病等病,通阳亦至为关键,而通阳必用辛温,每取血府逐瘀汤加附子一味,以通阳活血,标本兼治;附子与方中生地同用,有通补阳气而不伤阴津之功。


甄某,男,70岁。冠心病,脑、肾动脉硬化10余年,胸痛彻背,入夜尤甚,神萎乏力,动则气促汗出。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ST段明显下移,选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舌紫苔薄白,脉细弱,结代脉频出。证属胸阳不振,血瘀气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熟附子5g,1周后胸痛渐平,精神转振,结代脉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


3.失眠


失眠一证,历代多谓在于阴阳不通,如《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余对顽固性失眠每从瘀论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若瘀血阻于心脉,血气不和,血不养神,则夜不能眠。凡夜不能睡,或夜睡梦多,或梦游梦呓,服养血安神药无效者,均可取血府逐瘀汤以化瘀通脉,疏畅血气,俾神得血养,不安神而神自安。


陈某,男,42岁。失眠2年余,彻夜不寐,或少睡乱梦纷纭,伴有头晕且痛,思想不集中。患者面色翼黑少华,神萎,皮肤甲错,胸背部汗斑累累,舌紫苔黄腻,脉细弦。证属瘀滞络脉,血不养神,用血府逐瘀汤加磁石30g,1剂后反兴奋难以入睡,第2剂后始见效果,14剂后已能安眠5~6h,肌肤甲错、汗斑也见消退。


4.情志病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藏血液,性条达,以疏泄为顺,若肝气郁结日久,未有不致瘀者,故王清任谓“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气治,此方应手效”,“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必好”,“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


余强调情志病初起在经主气,久病入络主血,凡以疏肝法不效者,当从血分求之,对神经衰弱、癔病、神经性低热、老年抑郁症等难治病,习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之,收效多捷。


周某,女,36岁。低热延绵数年,经多方检查,已排除肺结核、风湿、尿路感染及肝脏疾病,多法治疗,俱不见功,患者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腹满唇痿,舌青苔净,脉弦紧。证属瘀滞腠理,气血乖违,营卫失和,方用血府逐瘀汤加马鞭草30g,服至30剂后,热退,腹满亦平,他证悉除,随访正常。


三、施今墨抗衰老经验方


施今墨研创的抗衰老名药——抗老衰丸。该药的组成及制作方法是:


黄芪、枸杞、桑椹、芡实各20克,党参、黄精、首乌、黑豆、五味子、玉竹、紫河车、白术、大生地、菟丝子各10克,大熟地、麦冬、莲子、山萸肉、炙甘草、怀山药、柏子仁、龙眼肉、丹参各5克,乌梅2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或去药店直接加工成蜜丸,每丸约为3克),每次服1~3丸,早晚各服1次。中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患病时间的长短及对药物的吸收和敏感程度等因素,由少到多、逐渐加量地服用此药。一般来说,可从每日2丸开始服用,在连续服用7~10天后,若效果不明显且无明显的上火症状,可将药量增至每日4丸。服用7~10天为一个调整药量的周期,逐渐加量至症状开始改善而无明显的上火症状为止。此后,可按照这个药量长期服用此药。


抗老衰丸具有补元气、固精血、安五脏的功效。施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此药可以显著地提高中老年人的体质,延缓机体衰老的速度。

I 版权声明:本文合欢中医,如有权,请联系删除。
I 友情提醒: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请咨询执业医师。
I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  17896034420


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这些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