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访罗本岛——曼德拉的囚禁地

吴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人物经历 

吴嘉 上世纪80年代末赴美,曾先后在咨询公司和联邦政府供职。在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任职的20余年间访问过80多个国家,并先后被派往美国驻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摩洛哥、加纳、阿尔巴尼亚等外交使团工作,参与起草、制定、实施了多项外援条例、政策与计划,经手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援助项目。

其《飞去来兮》《天地一飞鸿》《鸿斋书话》《秋水集》等文集,先后由燕山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台湾学人出版社、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文章散见于《那三届》(人民出版社)、《书写@千山外》(台湾商务印书馆)、《相遇文化原乡》(花城出版社)、《丝路艺术》(漓江出版社)等。先后在《美华商报》《华盛顿邮报》(华人办)等华文报刊上开设专栏,也常为《世界周刊》撰稿。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南非罗本岛监狱

(网络图)

我第三次访问南非的行程里,多了开普敦一站,在那里如愿参观了罗本岛(Robben Island)——曼德拉的囚禁地。从17世纪开始,罗本岛就被南非殖民者用来关押土著反抗运动首领,后来又成为麻风病人和精神病人的隔离所。上世纪60年代,罗本岛成为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大部分黑人政治犯都被囚禁于此。曼德拉27年的铁窗生涯,有18年是在罗本岛上度过的,如果不是因为曼德拉,大概谁也不会在意这巴掌大的小岛。

桌山

(网络图)

3月初,开普敦夏季将尽,天空湛蓝,气候温润。开普敦的标志,是城外的桌山,有人称它为“上帝之餐桌”。桌山是一座平顶山,远远望去,山顶像是被刀削去了头部,犹如一个硕大的桌面,光滑而平整,桌山因此得名。开普敦的地理位置很特别,东边是印度洋,西边是大西洋。桌山沿着大西洋海岸迤逦延伸。桌山脚下,便是维多利亚港。我和其他游客一起登上了游轮,不一会儿游轮缓缓离开港口,向罗本岛驶去。一路上,汹涌的波涛不停地拍打着船头,浪花溅在靠近船舷的窗户玻璃上,仿佛预示着罗本岛的凶险。

罗本岛

(网络图)

半个小时以后,我登上了罗本岛。罗本岛只有5平方公里,是个真正的弹丸之地,至今岛上人口只有100出头。阳光下的罗本岛乱石纵横,野草丛生,好一片肃杀的蛮荒之地。旅游大巴先载着游客绕岛一周,最后在采石场停了下来,这是当年曼德拉和其他政治犯做苦力的地方。

///

1995年2月10日,曼德拉回到曾被关押多年的罗本岛监狱,重新体验监狱采石场中的苦力生涯。(网络图)


采石场荒凉如沙漠,在阳光的照射下,白色的石灰石发出刺眼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睛。据说,因为长期的光线刺激,曼德拉的视力严重受损,他后来最怕记者的镁光灯。采石场周围看不到一棵树,只有一些杂乱的灌木丛。当年岛上的政治犯每天劳动8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看守的监督下,想走出采石场半步,都会招致杀身之祸。

我们的讲解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曾被关押在这里的政治犯。他用低沉厚重的声音,向我们讲诉当年监狱的情形,包括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走过一排低矮的囚舍,在一个简陋而阴森的囚舍前,他停下来,对我们说:“这就是曼德拉的牢房。”

曼达拉的囚室

(作者供图)

这是一个4平米大小的囚室,室内有一张小桌子,一个带盖的便桶,一个长不足2米、宽不足1米的小铺。很难想象,在这狭小阴暗的空间里,曼德拉被关押了18年。他那本自传《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就是在这间囚室里一笔一笔写成的。

罗本岛的秘密监狱

(作者供图)

监狱的两排牢房中间有一块空地,供囚犯们放风。空地上种了一些灌木花卉,曼德拉每天利用15分钟的放风时间,与狱友们联络,领导监狱里的斗争。他后来把书稿埋在花园的灌木丛中,并通过一位释放的犯人带到了国外出版。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听说了曼德拉的大名。他的一生,从囚徒走向神坛,既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和痛苦,又有英雄传奇般的辉煌和壮阔,他先以领导反抗种族隔离制度而名扬天下,后以实践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受到世人的普遍尊敬。曼德拉43岁时以“煽动罢工罪”和“非法出境罪”,被政府判处5年监禁,后来又以“企图暴力推翻政府”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前后坐牢27年。他不但活着走出了罗本岛,而且以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一场开天辟地般的英雄事业。

曼德拉被判处无期徒刑,离开法院时,拳头伸出囚车。(网络图)

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话用在曼德拉身上再贴切不过,因为他个人的苦难,换来的是一个被压迫的种族的解放。漫长的铁窗生涯磨炼了曼德拉的意志,培养了他的睿智和谦卑,更让他真正理解了自由和宽容的含义。曼德拉是一位基督徒,他表现出的宽容的精神,总是让我感动不已。

///

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获释出狱后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网络图)



从走出囚牢的那一刻,曼德拉就告诫自己:“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我想,曼德拉之所以赢得了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家民众的一致赞誉,就是因为他的宗教般的包容之心吧。

///

1994年5月9日,曼德拉在南非首次多种族大选中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网络图)


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他特别邀请了当年迫害自己的人参加就职典礼,包括曼德拉坐牢期间的狱警、宣判曼德拉死刑的检察官、镇压黑人运动的前南非白人总统,足见他胸襟广阔,非常人可比。

我每次访问非洲,都会阅读大量有关非洲历史的书籍和新闻报道,以便更深了解它的现状。19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非洲时,非洲完全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社会的基础仍是原始的部落。西方殖民者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一方面要打破部落制的蕃篱,一方面又刻意保留部落的番号、首领的称号和特权等。非洲许多国家连年战乱,根本原因是国民只认部落,缺乏国家和民族认同。一般来说,国家认同是摆脱殖民后的非洲国家的普遍危机。那些靠政变起家的总统们贪恋权力,敛财收贿,他们既无心也无力唤起不同种族、阶级、和宗教背景的民众,无法给人们带来民族和国家归属感。

曼德拉是一个例外,他的最大成就,是终于促成了种族和解,消除了南非的社会隐忧。这之前,很多人认为,解除种族隔离状态的唯一途径是内战;而南非却以最和平的方式,从种族主义独裁的国家,过渡到一个多种族民主国家,这是20世纪最惊人的政治发展之一。曼德拉崇尚民主和自由,他既反对白人种族统治,也反对黑人独裁专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恋栈权力,在个人声望如日中天时急流勇退,表示不再参选下届总统,打破了非洲国家领导人长期执政的传统,为南非后世当政者做出了表率。

翻开史书,人类短暂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真正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成就了一番澄清天下的事业。

在非洲唯一能与曼德拉比肩的政治家,是泛非运动和非洲统一的灵魂人物——加纳的国父恩克鲁玛。加纳是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独立后的加纳,面临着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挑战,恩克鲁玛善于弥合分歧,他通过自己的政党-人民大会党-呼吁国民平和宽恕,彼此认同。人民大会党凝聚了不同的政治势力,促成了各派力量的统一,加纳因而摆脱了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危机,恩克鲁玛本人也成了跨越民族界限的领袖人物。

///

恩克鲁玛恩克鲁玛在联大讲演。(网络图)



但与曼德拉不同的是,恩克鲁玛权力欲太盛,他在执政后修改宪法,使加纳人民大会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他本人则成为国家终身总统和执政党终身主席。此外,他推行国有化、合作化等计划经济政策,致使加纳经济濒临崩溃,最终被军事政变推翻,流亡国外,客死他乡。在非洲,像恩克鲁玛这样的独裁者比比皆是,相形之下,曼德拉的伟大不禁令人生高山仰止之叹。

站在荒凉的罗本岛上,面对曼德拉的囚舍,遥想他漫长的铁窗生涯,心情本来是沮丧的、沉重的、悲愤的,但随着讲解员的娓娓叙述,我仿佛看到曼德拉如何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走出牢房,如何以德报怨,以宽容对暴力,引导一个种族隔离的国家走向民主和自由。也许正是罗本岛的铁窗生涯,造就了曼德拉后半生辉煌的事业?

从罗本岛遥望开普敦

(作者供图)

罗本岛与开普敦只有15公里间隔,遥想当年,这小岛却是阴森森的化外之地。我突然觉得,罗本岛有些像中国的天涯海角, “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历代王朝流放到那里的逆臣,来去无路,仿佛到了世界的尽头,只有望洋兴叹。1991年,南非政府废除种族隔离法案,罗本岛也对外开放了。

我在岛上只待了2个多小时,却好像目睹了曼德拉多彩多姿的一生的航程。回程的游轮仍旧是缓缓地前行,波涛还是照样拍打着船头。远处烟波浩淼,帆影点点,碧水与蓝天完全融在了一起。转眼之间,游轮已经回到了繁华的开普敦,好像从野蛮回到了文明。这半个小时的航程,曼德拉却走了整整27年,几人能做到呢?

-end-

作者 | 吴嘉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