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豫王坟外交部宿舍十号楼旧事(之三 下)豫王坟附近的交通

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孟京生  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点击阅读前文

  CLICK

 之一:写在前面的话

 之二: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上)

 之二: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下)

 之三:豫王坟附近的交通(上)


主持这些建设的是外交人员服务局的徐晃局长。外交人员服务局是外交部的下属单位,领导由外交部派遣。徐晃后来任驻秘鲁大使,不幸因病在任上去世。

徐晃大使(1914-1984),新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位病逝于大使岗位的外交官。


70年代,徐晃局长在任10年。建国门外所有外交公寓都是在他的指挥下建成的,功不可没。不仅如此,三里屯第二使馆区和亮马河第三使馆区也是在他任上建造的,通常是徐晃局长与北京市副市长李瑞环现场看地、当时拍板定盘子。

1972年根据周总理指示,中组部将周竹安从长沙调回北京,随同回京的有夫人金先倜和外孙女晖晖,女儿金湘田也从河南干校调回外文局。图为周竹安一家和外交部老同志徐晃大使(后排中)以及在法国时的老朋友夫妇在一起。(摄于国际俱乐部)


外交人员服务局局长徐晃陪同陈毅副总理会见外宾。


外交公寓地址定下来后,请设计院出图纸,交五建施工。由于是涉外施工,所以建筑材料的供应优先保障。公寓盖好后由外交人员服务局基建处验收,服务局再定价出租,主要对象是外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及家属,还有各国驻京记者站。

说句题外话,70年代中美关系打开,双方在对方首都开设联络处。美国驻华联络处馆址选在日坛公园西侧。这里原来是铁道兵十五师的水泥搅拌站,为北京修造地铁用的。

美国驻华联络处开馆仪式


后来徐晃局长请来铁道兵副司令和铁十五师长到新建的国际俱乐部商议。铁道兵同意让出此地,美国联络处才落地此处。为了感谢徐晃,老布什特地宴请徐晃,并合影留念,还写了感谢信。

1975年7月4日,外交人员服务局局长徐晃出席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乔治·布什举办的“美国国庆日”招待会,与布什合影。


老布什给徐晃局长的感谢信


徐晃对北京市涉外建筑、使馆区和外交公寓建设的贡献是应该让大家知道的、记住的。

后来北京又在三里屯、亮马河、幸福村一带陆续修建了不少新的外交公寓。不多叙述了。

28路公交车也从豫王坟经过。最早28路从东大桥发车,到大郊亭,后来延伸到焦化厂。永安里有一站停靠在豫王坟西边的东大桥路(今东光路)

28路的汽车不走城里,所以特别破旧,是那种一个门,前面有大鼻子的老式汽车。三年困难时期,国家汽油不够用,28路车顶子上安装了一个大煤气包代替汽油。28路吭哧吭哧地行驶,走得特别慢。

28路车在经过豫王坟后,到大北窑右转向南走不远就是二闸。“二闸”这个地名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却深深地印在十号楼孩子们的心底。二闸是通惠河上的一道水闸,又叫“庆丰闸”。清朝时,漕运走通惠河往北京运粮、各种南方木材及货物到东便门。这条河在一机床厂南墙外,由东西向东,流往通州。二闸在大北窑和双井之间。


民国初年的通惠河(二闸附近)


小时候,我们夏天常去此处游泳,因为这里水比较深,水面比较开阔。闸台距水面几米高,可以站在水闸上跳水。因为水下有水草,每年都有人在这儿游泳、跳水被淹死,但孩子们还是乐而不疲,年年都来。这里还是逮蛐蛐的好地方。我哥斗蛐蛐,最开牙、最厉害的那几只都是在二闸逮的。

有一年夏天,二杜和小三儿(刘稚平)一群孩子去二闸玩儿,捉蛐蛐。小三儿把衣服脱下来,放在铁轨上,让二杜看着。一会儿,驶来一列火车,把衣服轧成两半儿,中间的布碾成碎末。小三儿回家挨了揍。

二闸现在修成了沿河公园。

60年代,这一带很荒凉,没有人家居住,但有进出北京站的列车从此经过。现在双井二闸一带被开发为大型房地产项目——富力城,高档住宅、购物中心,繁华无比。

总结一下,从东单往东,到现在的东三环国贸桥之间,所有的站名都改了。豫王坟周边的地名也有很多改变,只有长安街的延长线出了建国门叫“建国门外大街”的街名没有变化。我在讲地名的同时,顺便把豫王坟周边的地理地貌也给带上。

改革开放以后,以大北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商务区CBD,大北窑的地名也改为“国贸”。曾经有公交车站叫“北窑桥”,听起来特别别扭。“大”字哪儿去了?地名是不能省略字的。

豫王坟周边发生巨大的变化。豫王坟南边的一机床外迁,那里盖了酒店和SOHO写字楼。豫王坟面临的建外大街临街北侧先是盖了中国第一家外资酒店——“建国饭店”,紧接着在建国饭店东侧建了与加拿大合资的“京伦饭店”,与国贸中心和中国大饭店连接起来,之后又在建国饭店西侧建了“贵友大厦”,专卖高档的消费品。贵友大厦距秀水街口只有一路(东大桥路)之隔,外国名牌为多。

豫王坟东临的金属结构厂盖了国贸中心和中国大酒店等一组高楼。豫王坟北面的光华染织厂也拆了,此地盖了嘉里中心(Kerry Centre),这是与国贸中心同等水平的办公楼,也是北京最高级的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高级公寓、购物中心的集合体。跨国集团大公司云集此处。嘉里中心离国贸中心的直线距离几百米。

嘉里中心再往北,路东以前是3501工厂,全国排第一的解放军的被服厂,生产军装的。解放军的军装、军帽上都标有军服的生产厂家350X。此地现在是寸土寸金的CBD中心地带,多个大型商务办公楼一座挨一座。

到呼家楼十字路口,东三环与朝阳路相交,现在叫东三环京广桥。先前十字路口西北角是一座澡堂子——呼家楼浴池,带有理发馆,洗一次澡2毛6分。为了盖京广中心,把澡堂子拆了。京广中心一度是北京最高的写字楼。50多层,200多米高,中日合资。

你瞧,我现在也习惯管“办公楼”称为“写字楼”了。这称呼是80年代从香港流入的,“写字楼”是香港人的叫法。北京话中还真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和形容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西南角70年代盖了一栋四五层的楼,是北京电光源研究所,背靠着3501工厂。咱们十号楼的徐开山70年代当兵复员后就在这里上班。

东北角有一片空地,然后是一排排平房往北排列。这里是一机床的工人宿舍。我有认识的人住在此处。

东南角是汽制厂的外墙。汽制厂是生产北京吉普车的地方。

由于我家在豫王坟住过,还在水锥子住过几年,所以对这一带挺熟的。

以国贸为中心的CBD不断向四周扩展。然而,与国贸近在咫尺的豫王坟外交部的这14座宿舍楼却巍然不动。无数开发商垂涎这块黄金宝地,有多家开发商轮流上阵,先后跟外交部谈了十几年,都因住户要价太高而不得不放弃。外交部从中协调无果。现在房子的归属都被住户买下来了,成为私有财产。有些房屋已经被转卖给非外交部人士了,约占30-35%。

北京的胡同文化有很多人著书立说,但对北京近郊的历史、地理变迁,却极少有人涉足其中。北京的许多变迁和掌故也只有老北京人才能说清楚。我们对北京的变迁还是知道一些的。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有很多老地名消失了。有些老地名听起来很土,例如“豫王坟”“大北窑”等,但这些地名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文化的流传,一是靠史料记载,二是靠民间流传。

北京的地理地名的变化带有浓厚的北京民俗文化的特点。北京人喜欢使用老旧地名来称呼,特别是在老北京人之间使用,不会轻易改变,提起过去的旧事一定用旧地名。例如,老北京人总是用“哈德门”代替崇文门的称呼。“哈”字不用升调第一声,必须用降调第二声的“哈”)“燕山”必须发音“烟山”。

所谓老北京文化,实际上是“城圈儿”文化。解放前的北京出了城墙圈儿,过了护城河(今二环路)就是乡下。那时通州、大兴、昌平都算是河北地界。“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宛平城隶属河北。京西因为有颐和园、圆明园,故地界伸得远一些。老北京人以熟知地名变化及各种掌故而感到自豪,这种人在社会人群中受人尊敬,有人“哈”着。

今天北京的历史文化随着北京的现代化急速消失,不光光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规模拆迁。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把北京市的城楼子和城墙基本都拆光了,市区不断外延扩大,新居民当中,中央机关和军队大院为多。干部子弟子女和军人后代都讲标准的北京话,几乎没有什么老北京口音。老北京的韵味变得四不像了。老北京的口音在公共场合已经基本听不到了。

老北京人大都搬到四环、五环之外去了,极少能看到大树下一帮人下棋、路灯下一伙人打牌的街景了。也许算不上高雅,但却是老北京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也是对老北京文化传承的一种支撑。老北京人的口音在这些人中保持着某种纯正。拯救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事儿。我们的回忆也许是一种支撑和补足。

对于我们来说,忆旧当年是一快乐的事儿。回忆使我们激动,回忆使我们年轻,回忆使我们……几十年前的事恍然眼前。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孟京生  图片 |  除有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