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余年的友谊

柯忆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柯忆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现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文系;自1973年在我驻法国、卢森堡和乍得使馆任外交官(随员、二秘、一秘)14个春秋;回国期间在外交人员服务局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行政管理部副主任、外交学会理事等职。


法国人是热情好客的,尤其是对中国人。他们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人朴实、可信、有修养,因而和我们常常是一见如故,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去做客。

法国人很重友情。他如果认定你是朋友,就很信任你,友谊日久天长。

公证人约瑟夫·勒帕维克

我了解的法国公证人的含义,是通过认识公证人约瑟夫·勒帕维克(Josephle PAVEC)以后,而他在刚认识我们时,还分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当局。

我们的朋友勒帕维克拥有一个30余人的公证处或叫事务所,法国的公证人实际是起律师的作用,比如他的顾客中,有前总理雷蒙·巴尔,作为律师,他负责管理巴尔家的财产事务。

他还是单身汉时,我们就认识。他请我们到他家中做客,那是巴黎市内少有的豪华套间。

他欣赏中国的文化,爱吃中国饭,特别喜欢酸辣汤。有一次,我用一方丝手帕,他赞赏不已。访华归来时,他给事务所的每位女士都带了一条丝手帕,但他没料到的是,现在我们也都用纸巾了。另一次访华,应他的要求,我带他去北京工艺美术厂。他看上一只仿古瓷碗和一个小雕花木柜,价格不菲,他毫不犹豫买下。我教他在木柜中放一只盛水的器皿,以防干裂。几年后重逢,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他的中国收藏品引起朋友们的羡慕。

勒帕维克是布列塔尼人,法国谚语曰:“倔得像布列塔尼人。”我们倒没从他身上得出这样的印象。

他请我们去他家乡布列塔尼海滨小镇瓦纳小住。

布列塔尼半岛

布列塔尼位于法国西北部,濒临大西洋,三面临海,成为半岛。布列塔尼地区号称法国“第一渔港”,捕捞量几乎占法国总捕捞量的一半。农牧渔业发达,又发展了食品加工、海洋生物、海底开采、电子、汽车、造船等新兴工业。该地区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海岸蜿蜒曲折,沿岸小岛星罗棋布,海滩风平浪静,金沙细软,是消夏避暑游览胜地,旅游业居法国第二位。

蓝绿色的海岸边,红瓦白墙的别墅,探头怒放的玫瑰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犹如一幅幅油画,恍如人间天堂。一栋二层白色小楼散落其间,这里是勒帕维克父母的家。我们穿过种满鲜花的小花园,进入客厅。内部装修十分雅致:晶莹的水晶吊灯,雪白的餐桌布,配上法国老式十字绣的软椅;满墙的精美瓷器是老人的珍藏;红色地毯引导上楼,碎花壁纸、高高的双人床,是典型的法国老式卧室。

1977年,作者夫妇在勒帕维克父母家里。

他父母原是渔民,他们很高兴我们的到来,说鲜海螺是他们早晨去海边捡的,蔬菜是从菜园采的,说着就带我们去屋后的菜园。老父亲说,每天早晨,他把早餐咖啡送到他老伴的床前。正餐是老伴做,他负责洗碗。朴实无华的老俩口赢得我们的尊敬。当他们得知我们的女儿在国内时,一定要送个布列塔尼的布娃娃给他们中国的小孙女,我们的女儿有了法国奶奶和爷爷。他们告诉我们,最发愁的是独生儿子还没结婚。

多年过去了,勒帕维克受勋、结婚、生子,父母亲已去世,孩子考上巴黎名校路易格朗,无论喜事、丧事,他都通知我们,甚至把孩子的成绩单寄来,让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悦。他受勋时,我们正在卢森堡使馆工作,我们觉得不算公事,到巴黎去影响不好,没去,他很失望。

我经过巴黎,勒帕维克说父亲去世后,母亲备感孤独,如果我打电话给她,她会很高兴的。果然,她说接到我的电话很是惊喜,还特别问到中国小孙女,还要给她买娃娃,我婉言谢绝了。可惜等我女儿去法国留学时,她已去世了。

勒帕维克的孩子名叫让(Jean)。让(Jean)是在他严格培养下成长的,说话轻声细语、不随意插嘴,动作规范,不逾矩,言谈举止完全是个小绅士。家里有电脑,家长担心他沉湎其中,从不让他动。勒帕维克还给他请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当中文家教。当他告诉我们让(Jean)考上法国最好的高等学府——巴黎政治科学院时,我们一点也不意外。我们知道,这是他们全家多年努力的结果。

我们离任后,使馆同志继续和勒帕维克来往,有时向他咨询法律上的事,他还在使馆馆舍问题上出了很好的主意。他很高兴能帮助中国使馆做些事情。他说:“中国在法国人心目中永远占有一份特殊的地位。”

2004年,勒帕维克作为戴高乐基金会的法律顾问,随基金会来华参加中法建交40周年庆典。他临走那天,我忽然接到机场的电话,原来我们送给他一瓶白酒——道光24年,祝愿我们的友谊像古酒一样甘醇。他很珍惜,想手提上飞机,机场告诉他只能托运,由于语言不通,他以为不让带走,很着急。我解释后,机场才放行。

勒帕维克回国后给我们报平安。后来,他派其子来看望我们,交谈中看得出,来华实习的让(Jean)对中国和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的友谊就这样传承着。

阿尔韦一家

住在巴黎十六区的阿尔韦(Pierre HARVEY)一家是中国的老朋友,我们的友谊有30余年的历史。

他们住在一座六层楼的公寓中,住房除客厅、餐厅、厨房外,还有三间小小的卧室和三间盥洗室。孩子们按照各自的兴趣布置:两个女孩房间里井井有条,不免有一些娃娃、玩具;小伙子的房间却杂乱无章,倒也反映出他的爱好——五光十色的灯,迪斯科音乐,在满墙的电影、体育明星的照片中间,还有中国地图和一张格瓦拉肖像。如今孩子们都成家分出去住了。

阿尔韦先生是医生。30年前,夫妇俩在夜校学中文,有许多中国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女儿选了中文专业,毕业后在中国外文出版社工作多年,现在仍在巴黎从事着同中国、亚洲有关的工作。

多年来,他们经常来中国,有时到中国旅游,有时带着法中友协旅游团来,有时自己来探望在中国工作的女儿。他们到过中国的地方,远比我这个中国人多。

但中文里的四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一次,他们在旅馆吃早饭,老先生对服务员说:“我要中国早饭。”服务员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服务员听到的是:“我要中国造反!”阿尔韦先生对中国字特别感兴趣,在他小女儿家的瓷器上看到一些中国字就抄下来研究,不认识的就来问我们,我们一看,竟是篆体!

作者(中)与阿尔韦夫妇参观科学城

阿尔韦夫人很会做菜,我们夫妇常去他们家做客,菜肴竟每次不重样。原来细心的女主人每次都有记录,以便下次更换菜谱。中国驻法国使馆的许多外交官,包括大使、参赞、办公室主任,都曾是他们家的常客。夫人不仅厨艺精湛而且很会做衣服。为出席我国的国庆招待会,她每年都要专门赶制一件中国丝绸的衣服。她念念不忘地说:“大使夫人每次都夸我的衣服漂亮,做得好。”只是现在不再请他们了,夫人对此耿耿于怀。

他们都是法中友协成员。他们拿出厚厚的相簿翻给我们看,那里记载了他们几十年与中国的友好情谊:有参加有关中国的展览及其他活动的忙碌身影;有与我驻法使馆人员和访法的中国朋友,如著名作家巴金的珍贵会面;还有接受法中友协的任务,长期接待的一位中国女留学生与他们亲如一家的合影……

他们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为中国的困难担忧。他们在给我们的贺年片里写道:“在欧洲极度动荡的时刻,我们也惦记着你们。今年你们遇到不少困难,希望明年否极泰来。”“到处笼罩着乌云,但愿新年烟消云散。”“我们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几十年风风雨雨加深了我们的友情,这长达1/3世纪的友谊是中法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

2006年底收到噩耗:阿尔韦夫人在圣诞节前夜去世了。我们发了一个唁电:我们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法国朋友;中国失去了一位忠实的朋友,她为中法友谊做出了贡献。




-End-

文字 |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人生回眸》 

作者 | 柯忆

图片 | 本书、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