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喝咖啡 有仪式——埃塞俄比亚独特的咖啡文化

王信强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王信强 曾任中国驻黎巴嫩、泰国、巴基斯坦、英国、东帝汶等国大使馆武官助理、国防副武官、陆海空军副武官、陆军武官、陆海空军武官等职,并任“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维和任务区南区司令;在英国任职期间,曾是世界著名“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会员;应邀前往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武官班讲课;《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当今世界,咖啡也就是受欢迎的一种饮品而已。但在埃塞俄比亚,咖啡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信仰。在埃塞,百姓一日不可没有咖啡。凡饮咖啡,必有仪式。

咖啡起源地

传说公元900年左右,古埃塞西南部季马地区卡法镇(KAFFA),有个牧羊人发现山羊吃了一种野生红色浆果后,十分活跃。他感到好奇,也试着咀嚼,亦很快觉得精神兴奋。

消息传开后,当地许多人纷纷开始采摘食用。起初,这种红果主要用来作为粮食,磨成粉后与动物油脂混在一起做成球状,提供热量。

公元1000年左右,咖啡干果泡在水中发酵,制成咖啡酒。直到公元11世纪,咖啡才发展成一种热饮。公元15世纪,咖啡种植技术由埃塞传到世界其他国家,咖啡之名就是从卡法演变而来。

阿拉比卡咖啡原产地

(图源:thereporterethiopia.com)

埃塞是世界最著名阿拉比卡咖啡原生之地。2016年,在世界十大最顶级咖啡产地评比中,埃塞名列第一。

埃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各类咖啡品种。埃塞的咖啡,均在纯天然条件下生长,从不施加任何化肥和农药,至今一直保留着采收野生咖啡豆的传统。

不同的海拔、地区和土壤类型的差异,使埃塞咖啡不仅保留了最原始、最自然味道,而且还会出现不同的香味。如耶加雪菲咖啡,这种咖啡属阿拉比卡咖啡的一种,种植于耶加雪菲小镇,这里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四季如春,雾气弥漫,被称为雾谷。正是这一气候,造就了埃塞咖啡中的精品。浅度烘焙发出草莓、芒果、桃子、杏仁、柑橘、茉莉、柠檬、蜂蜜等不同香味。很快打入欧美市场,成为行家追捧对象,价格不菲。

最古老咖啡消费国

(网络图)

埃塞人饮咖啡已有约900年历史。埃塞拥有60万公顷咖啡种植面积,2014年、2015年年度产量45万吨,咖啡生产95%由小股份持有者完成,咖啡产量中50%来自田园。田园咖啡主要靠农民在自家后院或农田种植,与其他作物混种。

埃塞人自古以来就有喝咖啡的传统,尤其是农民及其他体力劳动者,早晨要是不喝上一杯咖啡,那就一天无精打采。农民要是想喝咖啡了,直接上后院采上一把,烘焙捣碎煮沸后直接饮用。在埃塞每个角落,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浓浓的咖啡之香。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咖啡产量中,有一半是被喝到百姓肚中。

神秘的咖啡仪式

在埃塞,不论贫富,咖啡仪式已成为社会家庭不可或缺部分。家庭聚会、请客会友、社交商谈、联络感情、解决纠纷等,尤其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咖啡仪式。其中家庭聚会,一天至少举行一次,举行二到三次也为平常之事。

受邀出席咖啡仪式是件很体面的事,表达宾主之间的相互尊敬和认可,是联系人际关系的感情纽带。你可以拒绝参加结婚典礼,但不可婉拒出席咖啡仪式。

在埃塞短暂停留期间,笔者曾有机会应邀参加了当地一场咖啡仪式。

汽车在亚的斯亚贝巴郊区一幢独立房屋前停了下来。男主人已在门前等候,见我到来,他迎上前来握手,致以问候。

步入屋内,正在忙碌的主妇微笑点头,以示欢迎。

咖啡用具

屋内一角,地面铺着一层厚厚的新鲜青草,约2至3平方米。青草上面,摆着一个方几,上面放有托盘、咖啡杯、糖罐等。一侧,有一个炭炉,冒着红光。

男主人引我在一旁席地而坐,与其家人及朋友一起聊天。

见只有主妇一人忙碌,我问男主人要否前去帮忙。他果断地摇了下头,说:“在埃塞,咖啡仪式由主妇或十几岁的女孩主持,与男人无缘。我们就等着享受吧。”

主妇往炭炉中丢入一小块松香,接着站起身来,夹起一大块冒烟的木炭,在屋子每个角落晃上一遍,然后放到炭炉一边,让其自己燃尽。

顿时,不大的屋子便烟雾燎绕,伴随而来的还有阵阵清新的鲜草味和股股松香味。

男主人说,鲜草是清晨刚买回来的恰特草,预示好兆头。仪式中,鲜草与松香缺一不可。

烘焙咖啡

主妇取上一钵淡绿色咖啡豆,放入淘箩,淘洗干净。然后倒入平底微凹铁盘,架到炭炉上,用小木铲拨弄。为使烘焙更加均匀,还不时有节奏地晃动铁盘。不一会儿,咖啡豆变成金黄色,水分被蒸发,豆子开裂,发出噼啪声。再烘,变深褐色,香味也随之变浓。令人怪异的是,香味时而像草莓,时而又如柑橘……

这时,身穿白色镶花边长裙和头戴白色头巾的主妇手持铁盘,递到每位客人面前,躬腰轻轻晃动,这叫闻香。

获得一片赞美声后,主妇回到炭炉前,把咖啡豆倒入木臼,一手扶臼,一手举起一米长的木杵,准确有力地捣入高约30厘米的臼内,每捣上一次,咖啡味道便浓上一分。

烘焙好的咖啡豆

捣咖啡需要经验,稍不小心,不是砸到手,就是把咖啡豆弄出臼外。

轻轻的聊天说地声,伴随着有节奏的捣碎咖啡豆声,一种感官刺激油然而生。

人工捣碎的咖啡豆达到“中研磨”程度。这时,主妇用一把木制小勺把咖啡粉末刮入陶盘,端到客人跟前,用手轻轻扇动。这叫再次闻香,最大限度吊起客人胃口。

随后,主妇把粉末倒入一把陶制高颈咖啡壶,加水后放到炭炉上煮,颈口塞入一个木塞。

见我感到有些奇怪,男主人告诉我,埃塞海拔较高,沸点也就较低,壶口敞开,不容易煮沸,所以要用木塞。

煮咖啡同时,主妇往一个瓷熏中倒入些许乳香。

咖啡煮沸后,热气从木塞缝隙中丝经外冒,开始飘出阵阵香味,时浓时淡。很快,瓷熏中也升起袅袅烟雾,香气扑鼻。两种气体交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无比的氛围。

男主人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品尝出正宗埃塞咖啡的味道。看来,咖啡虽未入口,人已经飘飘然了。

煮咖啡是个技术活,根据不同品种,煮沸的时间和火候都不一样。煮过了或煮早了,火大了或小了,都会影响咖啡的口感。这完全要凭主妇的感觉。在埃塞,煮咖啡完全是个凭着感觉走的活。

见主妇从炭炉中端起咖啡壶,进门已半个小时的我以为终于可以入口了,其实不然。她把咖啡先倒入一个小杯,半杯,一两左右。然后把这杯中的咖啡,晃动一下,再依次倒入其它咖啡杯中。最后,她拿着半杯咖啡,泼到地上,敬给房屋之神,说每次煮咖啡时,神都会在场。

接着,主妇拿起一根熏香,点燃后插在门上。男主人悄悄说道,这样做,一是为驱散蚊蝇,带来吉祥;二是表示女主人咖啡已经煮好,欢迎邻居前来品尝。

这时,主妇端上一盘蛋糕和一盆爆米花。盘上有一把小刀,可自己切下一小块。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汽车刹车声。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小伙子拎着一个皮袋跑了进来。解开袋子,往盆里一倒,原来是鲜血淋淋的牛肉。

男主人告诉我,这是专门为我定购的牛肉,5分钟前刚刚宰杀,全是里脊,带着体温,冒着热气。

生牛肉,平常只是在重要节日、婚嫁喜事时才享用。这次专门为我而买,实是是盛情难却。女主人麻利地把牛肉切割成薄片,附上辣椒肉汁。

点心上毕,牛肉吃过,重头戏才正式开场。

倒咖啡

主妇一把拿过咖啡壶,30公分高度,水流不间断地把咖啡依次注入十余个小杯,每杯基本八分满,滴水不漏。倒咖啡功夫,从孩子开始就学,先看后练,动作娴熟而优雅。

第一杯咖啡称为“阿布”,敬给长者或贵宾。在我一再推辞之下,这杯咖啡敬给了一位在场近70岁的老村长。老村长手持杯子,口中念念有词,感谢神明,感恩生活,祝福大家。

男主人问我咖啡口感如何?我连连称好。他说:“看来你懂咖啡,喝的就是世界著名的耶加雪菲咖啡,是老村长专门送来的。”

一听是世界咖啡精品,又是当地土法加工,我低头慢慢品味。“咖啡入口,百花盛开”,这句话来形容耶加雪菲咖啡是最恰当不过了。第一杯咖啡,极浓,需要加糖。刚一入口,舌头上一万多个味蕾立马工作,通过味神经将信息传送到大脑味觉中枢。先是觉得苦中带酸,重重的苦,柔和的酸。不一会儿,舌尖上便传来淡淡的酒香。更令人神奇的是,一种类似茉莉花香味随之而来。香味长留口腔回旋。

三杯不过岗,仪式中的咖啡共有三杯。第一杯喝完后,主妇往壶中加水,接着煮,还是每人一杯。第二杯(称为“托拿”)清新醇厚,苦味略淡些,但又品出类似杏仁味道。第三杯叫“巴卡”,淡了许多,口味清香,略带茶感。

品尝过程中,所有在场的人,都要相互祝福,祈求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富有平安。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赞美主妇的能干及咖啡的美味,反正怎么好听怎么说。一时实在想不出好话,就重复刚说过的赞美之词也行。

劳累了一个半小时的主妇,端着咖啡杯,静静地坐在一旁,半眯着眼,似乎醉了,醉在人们潮水般的赞美声中。

埃塞妇女地位较低,也就在这一刻,才能够体现她们的存在。

真正享受的是咖啡仪式过程

咖啡仪式是个漫长过程,且一天要进行多次。但数百年来,埃塞人民却乐此不疲。我想,个中原因,也许有以下几点:

一是咖啡仪式是最普遍、最重要民间社交场合,已深深扎根于人民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而咖啡仪式,则是咖啡文化重要表现方式;

二是埃塞是个多民族国家,能让80多个民族统一崇敬的东西只有咖啡;

三是作为一种精神维系,用作与神明沟通的一种方式。

但我又似乎感觉到,与亚洲茶道一样,埃塞人真正享受的也许不是喝咖啡本身,而是那个与神明沟通及清洗、捣碎、煮沸、品尝的过程。

-end-

图文 | 王信强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