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子弟 | 对台基厂老国际俱乐部的记述和回忆(下)

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孟京生,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2021年初,原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局长徐晃的女儿徐家小五写了文章  国际俱乐部旧址(台基厂大街8号)杂忆 ,讲述了对台基厂老国际俱乐部的身世,变迁和回忆。讲的很详细,引起了我的很多回忆。在此我根据自己的考证和家庭经历做一些补充。


点击阅读上篇

  CLICK

对台基厂老国际俱乐部的记述和回忆(上)




05



外交部子弟子女经常去国际俱乐部的电影厅看电影。中外影片都有,外国的多一些,因为要兼顾外国驻华使领馆人员的需求。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内部电影。内部电影的兴起是七十年代的事。看电影不是免费的,5分钱的票是要花的。


《好兵帅克》电影剧照

影片大多是在电影院公映的,只不过时间上早一些;也有没有公演的外国电影,主要是纪录片,印象比较深的影片有《艾克的旅行》(讲述战后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后在世界各地访问的故事)。另外也放一些各国故事片,如印度的《章西女王》《金羚羊》《游侠纳斯列金》,还有本国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

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显的,是那种隐在人思想深处非常个人的东西,且每个人面对同样的文化影响,接受的程度也不尽相同。看电影的外交部子女属于年龄比较大的第一拨的孩子,也算是中国比较早接触国外文化的一拨人。看起来是件挺平淡的事情,但对这些孩子们的影响其实挺大的。



老国际俱乐部趣事

 ANECDOTE

那时周末经常演新电影,记得《红日》《冰山上的来客》等还未正式上演的新片,我们都是在老俱乐部看的。住报房胡同的孩子都是成群结伴骑车去。

一次看完电影回家途中,扬之在灯市口被警察拦住了,理由是没车灯,要罚款(那时规定晩上骑自行车也要有灯照明)。于是大家都停下来和警察理论,说现在的街道灯光这么亮,没必要安车灯。但警察还是不依不饶,争了好一阵子,我也忘了最后罚没罚款。同行的谁还记得?

—— 前副外长宫达非之子 宫鸣西


外交部的孩子们多次来国际俱乐部玩儿之后,对这地方都熟悉了,以后大都自己结伴而来不需父母领着。这帮孩子不论男女,大都互相认识知道,在俱乐部冬天滑冰,夏天游泳,平时打乒乓球、看电影是主要的活动内容。

少年宋杨之 & 青年曹吉东

国际俱乐部有些娱乐项目是不准小孩子自己玩儿的,台球、保龄球、网球都不成,有家长带着可以。衣着上对小孩儿也有要求,尽量不要穿带补丁的衣服。夏天好像比较放宽,小孩子都是小背心、短裤衩。活动时没有外宾时比较松,有外宾时离得远一些,不得喧闹。


外交子弟合影   拍摄者宋杨之

(吉东哥仨儿、淮秋、沂秋、东东、林渭)

我家兄弟们多是在放寒假暑假时去得比较多。基本都是自己去,不用家长领着。俱乐部经理张荣久是我家邻居,对我们有看管的责任。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对各家的孩子也都熟悉。

从时间上来讲,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去的次数比较多。我爸我妈在50年代基本都在国外工作,先后有8年之久。50年代末才回部里上班。


1959年4月5日,在德国

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上,容国团为新中国夺

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

打世界冠军,也是新中国

成立十年来第一个世界冠

军。



外交部的孩子特别喜欢去国际俱乐部打乒乓球。1959年容国团拿了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掀起乒乓球热。那时很少有标准的乒乓球台可以打球。国际俱乐部游泳池的厅里面有一张带球网的标准乒乓球台,是给外宾准备的。没有外宾时这帮孩子就黏在那儿打乒乓球。

俱乐部为外宾准备了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有外宾来打乒乓球可以向服务人员要,但小孩子不享受此待遇,都得自带球拍和乒乓球。


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

参加第三十一届世乒赛期间,

庄则栋冒着风险,结交美国

运动员Glenn Cowan,打开

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大门,开

启“乒乓外交”。


特别是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庄则栋拿了世界冠军。中国全民打乒乓球席卷全国每一个角落。

我们成长过程中,打乒乓球大都是在水泥砌的乒乓球台上打的。那时候,北京大街小巷、学校居民区各个角落都有用砖头砌一个乒乓球台,抹上水泥面,几块砖头一横当作球网,大人孩子就练起来了。


作者儿时的乒乓球台

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儿时记忆中,家门口、学校里的水泥乒乓球台历历在目,满满的记忆。


中国上海产“顺风”牌乒乓球拍


各种乒乓球拍都有,家庭条件差一点儿的孩子,用光板或单层胶粒拍,好一点儿的用海绵球拍,很少有人用红双喜的球拍和乒乓球,太贵了。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伙食费都未准买得起一个红双喜球拍。当时比较好的牌子是“顺风”牌球拍。


“盾”牌乒乓球

(球中间有个接缝)



乒乓球用的大多是“盾”牌。这种乒乓球球体中间有道接缝,比较便宜,大概是六七分钱一个。无接缝的乒乓球比较贵,一毛多钱一个。在水泥乒乓球台上打球特别费球,猛抽一阵子球就坏裂了。


60年代,学校里的“乒乓球热”

不管怎样,那时的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乒乓球拍。不管男生女生,几乎个个都会打乒乓球。乒乓球伴随着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成长绝非虚言。中国乒乓球体育长盛不衰与六十年代全民打乒乓球有极大的历史关联性。

国际俱乐部的乒乓球台对孩子的吸引力巨大,甚至使之着魔。这个乒乓球台不仅外交部的孩子来打球,外国孩子也来,最常来的是西哈努克的两个儿子,王子身份。这哥俩个在灯市口的北京第25中学上学,离着国际俱乐部近,三天两头来打乒乓球。


西哈努克与莫尼列

以及两个王子


人多打乒乓球就得排队。那时的规矩是谁赢谁“霸盘”,输者下台,重新排队,胜者继续战下一个,两个王子也不例外。大一些的是拉那烈王子。此人是西哈努克最看重的儿子,做过柬埔寨的首相、议长,是现任柬埔寨国王同父异母的哥哥,说一口跟我们一样的北京话。


老国际俱乐部趣事

 ANECDOTE

五六十年代,我们的父母大都在国外工作。节假日或暑假期间,同院的发小常结伴到俱乐部去游泳。在那里我们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其中还有外国的朋友。

我们就认识一位巴基斯坦的的小伙伴,他叫什么名字忘了,只记得他身材瘦瘦的,皮肤黑黑的,游泳裤上缝了个北京公共游泳池的合格证,一口地道的北京土话,什么“颠了” “撒丫子” “挠了”(均为“跑了”之意),门儿清!“吃黑枣”(被枪毙)也懂。

后来宦国樑(宦乡之子)说了句“嗝屁着凉大海棠”,把那小子镇住了!看着他一脸木讷、茫然的表情,我们也带着满意、喜悦的心情离去!

—— 前驻捷克大使曹瑛之子 曹吉东





巴基斯坦那个孩子叫阿姆德里,他父亲是使馆一秘。那时还有一个南斯拉夫的男孩叫乃包。阿姆德里管乃包叫“修正主义”。我们问他怎么知道这个词的,他说“你们匣子里说的”。他还说,他爸官太小,他要超过他爸,当大使!

——张世杰之子 张克修(张元元)



有一次,哥俩儿跟我哥他们打球,较劲打赌,谁输了就挨罚,结果被我哥他们揪胳膊拽腿,“一二三”给扔游泳池里去了,成了“落汤鸡”。小孩子一起玩儿,没有因为哥俩儿的特殊身份就让着他们一说。


1957年彩色画报

游泳池旁边有一个阅览架,上面放着一些外文期刊杂志(基本都是国内出版的),可以随便翻阅。有些彩色的画报特别吸引小孩子。翻看画报也是小孩子的一件乐事。


国际俱乐部游泳池边, 拍摄时间约为1959年

(左起:徐庆东、宋扬之、王民伟、柯林渭)

游泳池比较小,长约20米,是最老式的露天游泳池。夏天换水后特别冷,跳下去游一会儿就冻得直打哆嗦,嘴唇发紫。水温过几天就自然好了。相比之下还是国际饭店的游泳池比较好。游泳池免费对小孩子开放。


老国际俱乐部趣事

 ANECDOTE

记得有一次我、扬之、林渭等人带着我弟武汉去国际俱乐部游泳。我们大一点的孩子“入水式”是一到池边就一个猛子扎进水中,半天不露头。没想到,根本不会游泳的武汉也跟着跳入水中。只见他在水中乱扑腾(可能也没少喝水),吓得我们赶紧把他救上岸,好在没有大碍。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 前驻捷克大使曹瑛之子 曹吉东



我小弟弟也有同样的经历,不知深浅就贸然直接跳入泳池,亏得被同去的邻居救上来了。真悬!

—— 前驻巴西大使徐中夫之子 徐晓东




国际俱乐部游泳池边

(左起:白和平、王民伟、宋杨之)

网球场没有什么人打,没有球拍和球,没有人教,但有时外交部的孩子们在那儿踢足球。俱乐部的工作人员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别“开大脚”,踢坏了玻璃要赔偿的,回家还得挨揍。



冬天网球场泼水结冰作为滑冰场,晚上也开放,有灯光照明。滑冰场也是免费的。



06



1972年,外交人员服务局局长徐晃(后排中)在国际俱乐部宴请前驻保加利亚大使周竹安(前排左二)一家

在国际俱乐部吃东西是小孩子最快乐的事儿了。一般得父母带着才能进餐厅吃东西。南边的走廊有可打开的大玻璃窗,窗前有咖啡座,可以坐那儿喝汽水,吃炸土豆片,特别美味,齿间留香,几十年后还能回品当初的那种味道。


老国际俱乐部趣事

 ANECDOTE

一次我和扬之在俱乐部,好像是打完乒乓球后饿了,想吃饭,但又没钱,因可以记账,就先吃了再说。吃完后,记在谁的账上?两人一商量,说干脆记在张秉玉(前驻法国武官,国防部外事局副局长)头上吧。

过了些日子,张秉玉去我家,说:“你和扬之这俩小子,吃了饭把账记在我头上,也不跟我说一声,人家追着我屁股后面要账。可我没吃过呀!一问才知道,是宋之光和宫达非的儿子干的(服务员都认识)。以后你们吃完饭跟我打个招呼,让我知道就行了。”

其实钱并不多,也就是开个玩笑而己,现在想起来都想笑。不知扬之还记得吗?

—— 前副外长宫达非之子 宫鸣西


国际俱乐部餐厅还有一项功能——试厨。那时中国外派大使出国上任,特别是首任大使上任前,由外交部总务司推荐大厨师。大厨师负责使馆人员的伙食,日常做饭和使馆举办宴会招待会的工作,一般都是一级二级厨师。


70年代老照片:厨师献艺

新任大使要了解厨师的手艺和绝活儿,通常都是大使叫上参赞和几个同级别的同事一起品尝大师傅的手艺。试厨的地点通常是在国际俱乐部的餐厅。三年困难时期也同样如此,没有停办过试厨。


“文革”期间,厨师现场表演

“文革”前的厨师都是外交部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连烧锅炉的工勤人员也是正式编制。现在都采取合同制,从社会上招聘。七十年代初,国际俱乐部搬到建国门外新址后,试厨就跟着挪到新的国际俱乐部去了。


邓小平工作之余打台球

台球和保龄球小孩子不许玩儿。台球室很有特色,除了标准的台球桌,计分器是木制的,挂在墙上,打完一球就用球杆拨一下记分器。

俱乐部常常举办比赛,中外外交官都有参加,有奖品。我哥说,他有一次看着我爸打台球,对手是外国使馆的外交官。我爸赢了,奖品是一个用彩纸带裹着的盒子,里面装的什么记不得了。

台球室是中外外交人员交流最多的地方,有些信息交流就是在这地方进行的。


如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我国的外交干部就利用此地向外国驻华的外交官讲解说明中国的立场,争取同情和支持。打完台球还要写报告呢。能讲外语的干部比较方便。

外交工作很多时候是在各种应酬中进行的,利用打台球宣传说明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或说明解释一些外交做法是一种外交手段,在不经意间把中国的外交意图用非正式的方法传达、灌输给外国驻华使节。他们回去是要写报告给本国政府的。



国际俱乐部的经理张荣久以前在国外使馆工作过,买回一台苏联产的摩托车。穿着皮夹克骑摩托车,在五六十年代是很拉风的。后来因国家经济困难、汽油紧张就不骑了。“文革”期间为此没少挨斗。


70年代,位于建国门外大街的北京国际俱乐部

国际俱乐部于七十年代搬到建国门外新址后,管理上有很大变化。冯弦弼、苏生任过经理。此时出入很严,不能像“文革”前那样出入了。我们去的次数屈指可数。

另外,国际俱乐部在北戴河有一个分部,有一片专属的别墅和一块专用的海滩。




后 记


这是我个人对国际俱乐部的记述和回忆,作为对徐晃家徐小五文章跟随。每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特别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出生的大孩子们的个人经历可能更多,也许会有更多有趣的回忆。

感谢苏宝琛和徐斌的支持和指点,特别鸣谢曹吉东、宫鸣西、宋杨之、王民伟、柯林渭、徐晓东为本文提供素材和历史照片。

——孟京生 (“孟小五”)

二〇二一年贰月



- END -

 文字 | 孟京生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