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酋长”外交官:一个人从事外交工作,认准了外交工作,就要把自己交给国家

中国外交官纪实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人物名片

林松添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利比里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首任驻马拉维共和国大使,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司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



他在战火的笼罩下来到了非洲最古老的共和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守住了祖国的外交阵地。他用真诚和实干赢得了利比里亚人民的欢迎,被利比里亚全国酋长委员会授予“名誉大酋长”的荣誉称号,被当地媒体誉为“人民的大使”。




林松添,1960年出生,曾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使馆三秘,被利比里亚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和19家当地报纸评选为“2005年年度外交官”。

当时,享有利比里亚最高声望的全国酋长委员会主席,以他自己的名字授予林大使“名誉大酋长”的荣誉称号。

这是利比里亚传统领袖代表人民对中国和林大使的期待。另外,利比里亚里弗塞斯州的酋长委员会也授予林大使该州“名誉大酋长”荣誉称号。



林松添大使被授予“大酋长”称号




“年度外交官是很风光的,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要登上你的照片,这个时候你的知名度就很大。当外交官可能会很清贫,但有时候你感觉,你代表着中国人民,代表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得到对方人民的一致认可,心里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说的争取民心。

这个国家有几百个酋长,最高的大酋长叫“杰拉娄”,是为人民服务的象征,是为国家、为百姓造福的象征。他们把最高酋长的名誉给我,一男一女来给我穿酋长袍。

他们给了我一个名字,意思就是说‘这是你的家,你是我们派驻首都的大使’,他们认为我是那个州派驻利比里亚首都的大使,把我当做他们的人,说你要想家,要帮我们,想着我们这边的发展。”


要稳固中国与利比里亚的外交关系,林松添大使首先想到的是广泛、深入地争取民心,因为历史上,中利两国关系曾经历经曲折。



“1977年,利比里亚与中国建交,那时祖国还涉及到没有统一的问题,台湾地区当局很糟糕,整天去行贿。台湾人在这里花了不少钱,可是他们的钱绝对没有花在百姓的身上,这就是台湾地区在那边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我不能拿钱去塞给总统和外长,我只能把钱用在人民需要的地方、人民看得到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外交和台湾地区当局‘银弹外交’的本质区别。”


台湾地区当局的“银弹外交”影响着中利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2004年3月林松添出任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来到了这个非洲最古老的共和国。



利比里亚城市街景


经林大使积极推动,利比里亚最穷的大克鲁州政府和社会各界代表集体签名上书,要求利比里亚全国过渡议会通过立法,维护中利友好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据此,2005年8月11日,利比里亚全国过渡议会召开全体会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决议。



“议会外委会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坚定奉行恪守2758号决议’的决议。当时的议会不是民选的,是一个战后的产物。议员由各党派、各利益集团,还有三大武装派别推荐。也就是说,这个议会有20多派,代表着各界、各领域、各党派的利益,应该说比民选议会还更有广泛性、代表性。就在这个议会上,一致通过了这么一个决议”。




在林大使的积极推动下,利比里亚过渡议会一致通过了“恪守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决议,承认“一个中国”。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了关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的2758号决议。2005年8月19日,在林大使的积极推动下,利比里亚过渡议会一致通过了“恪守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决议,并由利比里亚过渡政府主席签署生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利比里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定立场。

利比里亚两届政府先后承诺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场胜利。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是在林大使的开拓性工作下取得的。




利比里亚当时的局势很混乱,开展工作很不容易。1989年,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领武装部队返回利比里亚,利内战爆发。2003年内战结束,利比里亚过渡政府成立。经历了长达14年的内战,国家大部分的基础设施被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近50万人口逃亡邻国。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林大使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首都外的咖啡山水电站。




“国家社会治安很乱,我们去的时候是很危险的。我到这个国家的第二个星期六,就和它的两个部长到了咖啡山水电站。这个水电站是负责首都供电的,打仗给打没了。我设想,应该请中国的企业帮它恢复,让百姓享受光明,没有电的国家,它哪儿来的文明呢?



咖啡山水电站


在林大使前往咖啡山水电站的时候,利比里亚反政府势力还没有完全解除武装。这就意味着,在首都以外,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恐怖袭击。然而林大使为了利比里亚人民的发展,为了中利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毅然前往。这一举动,感动了利比里亚的领导人和人民。




那时我去了以后,利比里亚的外长很感动。他说:“你是我们战后走出首都的第一个大使,美国大使都没敢离开首都,他在那边两年多了。”我去了以后,他们印象很深,觉得中国大使不一样。第一,显示对他们国家安全稳定有信心。第二,在为他们的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谋发展。他就很感动。




林松添大使去考察“咖啡山水电站”


咖啡山水电站,只是重建利比里亚的其中一个工程。由于多年战乱,利比里亚人民战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和就业问题。西方国家纷纷对利比里亚进行资金援助,而林大使意识到,资金的援助可以解决生存问题,但解决不了就业和发展问题。巩固和发展中利关系光有资金援助是不够的,应该引导利比里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开展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



磨甘蔗的儿童,甘蔗是利比里亚主要的农产品之一。


林大使将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理念与利比里亚实际国情相结合,以事实引导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两国经贸互利合作的前景。利比里亚拥有铁矿砂、金矿、木材、天然橡胶、油棕榈和石油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运业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这些都是利比里亚的宝贵财富,发展前景就在这里。

林大使在利比里亚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当地老百姓了解中国、喜欢中国。五星红旗是中国友好的象征,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到人民的认可。




“我在那边没有保镖,我的车也没有防弹,所以有些人问我说,你怎么敢这么做?我说,我的车插着五星红旗呀,在非洲,五星红旗就是友好的象征。




林松添大使与利领导人交谈


林大使守住了外交阵地,他不仅积极推动双边的友好合作,还为利比里亚政府提出了宝贵的发展理念,使台湾地区当局的“银弹外交”彻底破产。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



“因为整个国家没有供水供电,我们使馆也一样。复交的时候,连馆舍都没有,临时租了一个房子。当地没有生产,所以整个市场所有的商品,包括鸡蛋、鸡肉、牛羊肉、菜,都是靠欧洲进口,白菜都是奢侈品。


由于利比里亚国内的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商品都是从欧洲进口,物价相当高。这也给本身简陋的中国使馆馆员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尽管生活很苦,但林大使带领着大使馆的全体人员团结在一起,他们同甘共苦,积极进取。



“过年的时候,我说再穷也得吃顿饺子。使馆的厨师去买了两个后臀尖儿,几棵白菜,一个小臀尖儿100多美元,我们一年就吃一次啊,包了顿饺子花了几百美元。


花几百美元包顿饺子,这对林大使及其馆员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当财政部有关部门的领导看望他们的时候,这种艰苦的生活无不催人泪下。



林松添大使与馆员们




那时财政部一个主管司的司长去看望我们,我开车到机场接,怎么让他下的飞机呢?是开着警车的大警灯,照着舷梯,让他下来的。

从机场到首都,要开一个钟头。这位司长坐了一个钟头说:“大使,我们是不是该进城了?”我说:“现在您已经在城里了。”

这位司长说:“我知道你们外交官常驻国外很艰苦,可是没看到你们这么的艰苦,我敬佩你们。”他们给我们带了很多水果、蔬菜。我跟他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以后,考察组的女士都哭了,最后他们带去的菜都不敢吃,都留给使馆的同志们吃了。


在没有青菜、没有电,局势动荡不安、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林大使为中利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同甘苦、共患难的团队精神令人感动。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外交事业的热爱。在艰难的环境中,他没有退缩,而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外交官,在他看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1960年出生在福建省的一个小岛,面对祖国的宝岛台湾。1977年高中毕业,就开始参加生产队的捕鱼、耕种、拔秧、割稻,农村的活儿我样样都干过。

从成长的过程看,可能我们外交官的生活很坎坷、很艰苦,但我从个人走过的路程看,真没想到一个农村的孩子能够成长为共和国的外交官。在每一个过程中虽然都很艰辛,但在我看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林松添大使与家人


身为外交官,林松添必须常年驻守国外,他对国家和事业的奉献很大、很多,而对家庭和情感却亏欠很多。

结婚多年来,孩子靠夫人带,家务活由夫人干,而林大使却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共和国的外交事业里,舍去了亲情,远离了爱。



“有些孩子不知道爹是什么。爹就是穿西服的人,看到马路上穿西服的都是爹。孩子成长期间你没管,回来后他对你没有感情,因为我们欠孩子、欠夫人太多太多。

但一个人从事外交工作,认准了外交工作,就要把自己交给国家。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选择,到好的环境或差的环境,这只是一个机会的问题。去了以后,可以用两种态度来过日子,可以用消极的、抱怨的态度,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的确,林松添作为共和国一位外交使者,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利比里亚这个非洲最古老的共和国获得了“大酋长”的荣誉称号、“人民大使”的美称和利比里亚总统授予外国使节的最高荣誉——“非洲救赎人道骑士大勋章”,为中利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搭建了稳固的桥梁。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让中国人的友好形象深深地根植在利比里亚人民的心中。









- END -

文字 | 选自《中国外交官纪实》

图片 | 《中国外交官纪实》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