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秘的“国家快递员”,邮袋一秒不离视线

《国家相册》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7


这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邮袋,

一旦打上印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铅封后,

就变得无比神圣。




2019年12月 北京

等待运输的外交邮袋

新华社稿 曹晓丽摄


这就是外交邮袋,

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享有外交豁免权,

各国海关边防不得拆开。

护送邮袋奔走于外交部

和我国各驻外使馆之间的人,

叫做外交信使。




2013年1月 奥地利

外交部信使 刘志诚 在维也纳出差时乘火车

外交部办公厅信使队提供


新中国成立之初,

外交部筹建信使队伍,

报告的提法是“外交信差”,

周恩来总理批阅时,

将“信差”改为“信使”,

一字之差,体现了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外交信使合影

谢君桢提供

1957年 俄罗斯

外交信使合影

谢君桢提供


外交信使的工作状态,

就是“满世界跑”,

一年大半时间都在出差,

他们的护照比普通人的厚得多。





由于乘坐的是民航,

身份公开,

又携带着重要文件,

每次出差外交信使都是二人同行,

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

确保邮袋一秒都不离开视线。




1972年2月 美国

关宗山在纽约出差

关宗山提供


他叫关宗山,

1963年进入外交部信使队,

一干就是16年。





1973年12月 塞内加尔

关宗山在达喀尔国际机场

关宗山提供


有一次,

关宗山从东京飞往纽约,

路上要17个小时。

随着窗外天色变暗,

机舱内的灯也关了,

还有人打起呼噜,

氛围令人昏昏欲睡。

关宗山强打精神,

他先掏出清凉油涂在太阳穴上,

再不行就使劲掐大腿。




1972年 美国

关宗山(左一)和同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前

关宗山提供



还有更大的挑战,

1972年春节前,

关宗山和同事

从加拿大渥太华乘车前往纽约,

谁知,夜晚气温骤降,路面结了冰。




外交部信使队前信使  关宗山 


一滑,司机说坏了,听着汽车“当”一下子撞到边上的护栏,车并没有停下来,又转到了中间的隔离带上,转了一圈还没停下来,“当”又撞了一下,一共撞了三下。我手里正在准备是否要销毁绝密件,车停下来了,我一看下面,万丈深渊哪!

——关宗山





频繁乘坐交通工具,

使得外交信使面临风险的概率

远高于普通人,

但不是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共有6名外交信使因飞机失事遇难。





Sweet Memories






1963年7月,

一架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飞机

在降落时爆炸起火,无人幸存。

事故现场,有两具烧焦的遗体紧抱袋子,

他们就是周敬、隋玉珊,

两位外交信使至死都在保护着邮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陈毅慰问牺牲信使的家属

外交部办公厅信使队提供



最让人心碎的,

是将噩耗告知遇难信使的家人,

有13年外交信使经历的谢君桢

至今记得这样一幕。




外交部信使队前信使 谢君桢



我们就把他(张慕先)姐姐请来,告诉他姐姐,他姐姐嚎啕大哭。回去以后,他母亲老是问他姐姐:“最近怎么老是不见你弟弟回来?”她只能跟母亲说弟弟出差。

“怎么老出差呢?”

“弟弟出国了,要好几年才回来。”姐姐说。

——谢君桢





21世纪初

外交信使拎着邮袋踏上征程

外交部办公厅信使队提供



“人在文件在,誓与文件共存亡”,

是一代代外交信使坚守的誓言。

信使队有个传统,

每年新任信使都要祭奠牺牲的前辈,

是致敬,也是传承。




2007年 北京

信使队同志清明节在八宝山公墓祭奠英烈

外交部办公厅信使队提供



如今,

通讯技术高速发展,

但国与国之间部分涉密信件和物品

仍必须通过外交信使专门传递。

神秘的“邮差”们

依然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外交大动脉”上,

前赴后继。





后台回复关键词“信使”,观看完整视频~




文字 / 《国家相册》—特殊的信使

图片 / 《国家相册》

编辑 / 小  哈







推荐文章




早期信使队部分队员合影

外交部里有一群特殊的外交官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