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外交官 | 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7






公元1891年,一位湘籍老人逝世,终年73岁。

《天演论》译者严复曾以挽联致之:

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氋氃,激赏深渐羊叔子;

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如园先生萧大猷为其写挽联致之:

国无专祠,而士林有俎豆,家无私谥,而瀛海识姓名,真气塞乾坤,必到盖棺成众评;

功在绥边,以苦口破群疑,学在传经,以虚心衷一是,寒芒动奎壁,愿因修史上遗书。


他就是郭嵩涛,年逾六十奔赴英国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也是清朝第一位驻英法的大使。

甲子年华出使西方,却比当时许多的年轻人看得更远,也比当时许多的老年人看得更透彻。但正是这“超越”同时代的思想让他为时人所误解,为世人所铭记。

匆忙上任的第一任驻外使节



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理率人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借机滋事,迫使清廷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廷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这个赔礼又丢人的差使落到了郭嵩焘肩上。后来,清廷索性又追加了一项命令,告诉郭嵩焘赔礼后不必回国,直接出任驻英国公使。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 

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



首设领事馆以护侨



1878年,郭嵩焘在英国访问期间,了解到很多身居英国的中国人,在利益受到侵犯时却因力量孤单而申诉无门,同年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馆以护侨,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翌年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尽护侨的责任。今天世界各地的领事们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初设领馆的由来。


首提中体西用思想雏形


在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黯然回国



公元1877年七月时,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但实际上,只是有次参观炮台,天气骤变,陪同的一位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当巴西国王访英时,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却将其说成是大失国体之举,因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
中国使馆人员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时,郭嵩焘曾翻阅音乐单,刘也认为这是效仿洋人所为,有辱身份,应该双手下置端坐,不应翻看东西。

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一生荣辱皆系“眼界开阔”,一生功过皆待后人评说。

公元1891年,历经了人生百种,郭嵩涛写下:

傲慢疏慵不失真,惟余老态托传神;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世人欲杀定为才,迂拙频遭反噬来;

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历史云烟散尽,我们终归记得他。



文字 | 改编自网络

排版 | 撒哈拉的鱼

图片 | 源自网络




往期精选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战略合作伙伴

别去电影院了——

让家变成你的私人影院 

Cine More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