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抑郁症,无感比无知更可怕


春节感恩回馈读者,微博@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主页抢红包


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必不可少,认知疗法也很重要。抑郁症里的无感包含了三种形式:自身无感、伴侣无感、家人朋友无感。防止抑郁症的第一步就是感觉到抑郁状态的存在,接受抑郁症。


作者:姚瑶(富书签约作者),本文原创独家首发,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1.什么是无感?


前几天,我结束了一个学期的研修。


从高雄飞到上海虹桥机场。


下飞机拿完行李想取下报销凭证,不知何处办理。

 

于是询问离我最近的机场工作人员——一个小姑娘,看起来20出头的样子,她的工作是安检。不过我上前询问的时候,她正好闲着没事。

 

找准空挡,赶紧问:“您知道发票哪里取么?”


对方没有正眼瞧我,努努嘴说:“这事不归我管。”


说完就不再有任何回应,继续无所事事着。

 

我叹口气,只好拖着沉重的行李,先去找问询处。

 

那姑娘在机场也许工作了一两年,长期以来对环境的漠然使她习惯了用熟视无睹来处理旅客们的着急和求助。发票哪里拿,问讯处在哪里,跟自己有关系么?稍微想想,就很容易放弃热情。


这叫个人的无感。

 

我拉着行李下电梯。


快落到最后一个阶梯时,看到一个人踉跄,拖拉不及,人随行李跌落在扶梯口,挡住一半去路。后面的乘客如鱼贯而入,从另一半狭小的通道穿过。

 

没有人上前询问忙着起身扶行李的那位,也没有人表示要提供帮助。对陌生人的困顿无助,不约而同选择视而不见,擦身而过。


这叫群体的无感

 

无感就像一种病毒,在体内指数级复制,像一种瘟疫,在人群中蔓延。遭遇过这种无感的人如冬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


2.人可以无感到什么地步?


人到底可以无感到什么地步呢?


沈从文先生在自传里写过一篇文章叫《辛亥革命的一课》。

 

1910年是中国最混乱的年头。


当时满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但更多时候搞不清楚谁是革命党人,官兵就到乡下抓人充数。


成千上万的人被五花大绑抓去砍头。在沈从文住的村子里,每天约有一百多个农民被抓到河边。


砍到后来,实在太多了,官兵就把成堆的农民抓去掷签。一边是活,一边是死。掷到活的站到活队侥幸逃过,掷到死的站到死队安心等死。


到后来,运气不好的人掷完,自己一看结果,就乖乖地排队等候。围观的人很多,嘻嘻哈哈对那些将死的人指指点点。


我读到这个故事,心里总是暗暗吃惊:原来人真的可以无感到这种程度。


1910的事,有没有可能发生在2016或2017年呢?


其实是有的,我联想到最近两个关于抑郁症妈妈自杀的新闻。


案件里面透露出来的人的无望和无感与那些被抓去掷签的人是一致的。


这些无感不关政治,不关制度,只关人心。


3.抑郁症里的无感


2017年1月19日,华裔女子约两个月前疑因产后抑郁症,突然离家出走,她的遗体稍后被发现。


这已经是我们近期读到的第二起跟产后抑郁有关的死亡事件了。


前一起发生在湘潭,母亲携两子跳楼,一失三命,人亡家毁,结局也惨。

 

我把湘潭妈妈的万言遗书仔细看了几遍。


从那充满控诉和血泪的字里行间,我感到抑郁或许只是死亡的一半真相,另一半则和无感有关。


无感包含了三种形式

 

自身无感:学过心理学的人一定学过压力的“三线防卫”——当我们面对应激状态时,我们应该启动三线防卫,来设置层层关卡,以免被压力摧毁。

 

一线防卫叫身心防卫,在压力还没有完全袭来时,加强生理功能,储备心理资源就好比来台风前,做好抗台准备。

 

二线防卫叫自我帮助,压力已经像强力台风那样席卷而来。有感觉的人一定会找到稳妥的空间,先躲避起来,等风雨过后,重拾花园。

 

没有感觉的人则依然让自己置身在风雨中心——那位湘潭妈妈或许自己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处理心灵台风的方法正是这种。

 

她不停地反刍过往,悔恨婚姻,审视自己过往的经验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差池——其实这是最糟糕的方法,就像倒带和重播,让自己的生命像陷入流沙般沉沦。

 

三线防卫叫专业帮助——寻找心理工作者,寻找精神科医生。

 

对普通人而言,对抑郁症其实不需要了解地多少透彻。只要你有感觉,发现自己浑身不对劲,总是不舒服,像看任何疾病那样看医生就行。

 

可能一开始没看对科室,挂成内外妇儿其他科,这也没有关系,查到后面,总有一位医生提醒你看看精神科,心理科。

 

最可怕的是在痛苦多年后,直接自杀的情况,因为他们都没有给自己问诊的机会,也没有给专业人员帮助自己的机会。

 

伴侣无感:人说一丈之内才算夫。丈夫和妻子是亲子关系后人最重要的依恋形式。

 

丈夫不知道什么是抑郁也没关系。只要对妻子有感就肯定能觉察出她的变化:曾经温柔文静如她为什么变得歇斯底里,为什么说重一句就落泪?


当他发现这些变化,就会好好抱着她,对她说:真抱歉,我忽视你太久了。


有时候女人一生都在等待这句话。会让她有活下去的勇气。


道歉的力量很强大;

 

就会去打听身边有没有人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都作了什么处理;

 

就会带她去看医生。

 

家人朋友无感:在湘潭妈妈携子跳楼案中,有一点让拥有护理背景的我深感遗憾。


湘潭女子的妈妈原本是一名护士。


但是在长达三年的情绪低落里,妈妈并没有以专业人士的敏锐感觉到女儿的异常,没有判断出这是一种脑部的病理变化,更没有劝导女儿就医,反而一再让女儿忍一忍。


这种对抑郁症的无感间接导致了死亡。

 

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必不可少,认知疗法也很重要


因为抑郁症患者会扭曲对自己的评价,会窄化看待事件的角度。抑郁症患者的医生,家人和朋友对帮助其重塑自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把抑郁症看成偶然飘进人生的一块乌云。患者如何看待自己则是他能不能治愈的关键。患者若把自己看成一粒尘埃,必将被乌云吞没,若将自己看成天空,就可以静待乌云消散。

 

《康熙来了》有一期节目的主题是请国外到台定居,求学者来讲讲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异同处。有一位嘉宾说: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朋友的心理问题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反应。

 

中国会担心如果自己劝朋友正视自己的问题,及时去找医生,会不会太over,或者担心对方能不能欣然接受。而大部分外国人则比较坦然,会很自然地建议朋友寻医,被建议者也会接受。

 

这表明国人对抑郁症一类的心理疾病仍然心存偏见。家人朋友的无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偏见的遵从。


虽说把抑郁症当成心灵的一场感冒已经呼吁了很久了,但真的要把它当成伤风感冒还有很长的心理科普之路要走。


4.如何走出抑郁?


日本有一部关注抑郁症的电影叫《丈夫得了抑郁症》。


影片女主角是家庭主妇兼漫画作家,男主角是电脑公司客服职员。

 

丈夫在内敛隐忍的性格、刻板的小职员角色、永远处理不完客户投诉电话、永远面对不完上司施压的工作环境等综合因素慢慢引燃了抑郁这根导火索。

 

他失常情绪低落、对每天出门感到万分困难、工作效率低下、失眠、总是想哭、有时想到死、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妻子感觉到了丈夫的异常。她坚持让丈夫辞职,回归家庭,进行正规治疗,服药。

 

为他收集日常里细小的感动:也许是一个闪亮的玻璃器皿,也许是一束虽然干枯还未完全凋零的花,也许是一条年纪很大的老狗……这些都能为生命提供一点续存的理由。

 

妻子一开始完全不了解抑郁是什么。


她是在一点一滴帮助丈夫的过程中,才慢慢发现抑郁,了解抑郁,最后以此为素材,出版了自己的漫画作品,和丈夫一起为困在抑郁中的人群讲述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不要害怕,但要有感,也要勇敢。

 

这部电影告诉人们防止抑郁症的第一步就是感觉到抑郁状态的存在,接受抑郁症。

 

已经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抑郁症是一种脑部生理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失调,它和某些脑内化学物质如血清素的减少有关。

 

也就是说抑郁症不是凭借人们常说的“想开点”,“总会过去的”,“会好起来的”而真的扛得过去。


湘潭妈妈扛了三年,最后万念俱灰,选择纵身一跃,身边也有因产后抑郁自杀的案例。

 

抑郁症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最好不要产生谁谁谁绝不可能患上抑郁症这样的主观想法

 

按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当我们遭遇自己或身边的人持续(至少两周)出现数条下列症状时,应当引起重视: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此疲乏感不会因为补充睡眠而消退。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思考能力下降。 

5.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6.睡眠障碍,以失眠常见。

7.自我评价低,自责,内疚。

8.食欲降低,性欲减退。

 

在《找回生命的答案》这本书里,作者列举了人们对自杀的迷思。


大部分选择自杀的人绝不是毫无预警地发生的,他们已经经过了漫长的抑郁时期,他们渴望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借由死亡结束痛苦。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自助和他助。

 

对抑郁症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无感。


作者简介:姚瑶,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浙江某高校护理老师,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心理学、教育学终身学习者,专注于亲子,情感,社会心理方面的写作

本文为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独家首发,版权归富书部所有,48小时内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授权,并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作者:姚瑶,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侵权必究

富书原创矩阵:我属猫(woshimiaoji),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出版畅销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

赏饭加微信:158589503(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小明牛哲学 

 👇知乎专栏精选热文《层次越低的人,越好面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