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稀罕!悬浮在长江之上的碧玉……

2017-10-15 叶子 法之剑

 

焦山,与金山北固山合称为“京口三山”。

 

它位于镇江东北面的长江江心,与对岸的象山夹江而峙。

 

作为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且风景美丽的岛屿,它是与众不同的存在。

 


苍苍焦山,古树参天,竹林葱郁,仿佛一块碧玉悬浮在长江之上,故又补称作“浮玉山”。

 

与金山不同,焦山的寺庙皆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如果说金山是“寺裹山”的话,那么,焦山则是“山裹寺”了。

 

 

去焦山,首先得从渡口乘摆渡。

 

焦山景区的渡口在象山脚下,象山也是镇江的一处名胜。

 

当我们乘渡船行至江心时,回头眺望,象山,果真像是一头探鼻到江中吸水的巨象呢。

 


从渡船上岸,经过一座仿古石桥,便见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牌额上篆刻了四个镏金大字——焦山胜境。

 

再往前走,是不波亭,也就是定慧寺的山门。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过:“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讲的就是定慧寺。

 

定慧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宋代称之为普济禅院,元朝时改名焦山寺。后来,清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

 

所谓“定慧寺”,“定”是指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是指用“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看来,“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意蕴丰富且深刻。

 

 

走进定慧寺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则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

 


诗中乾隆皇帝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作了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他认为,就自然山水而言,焦山要胜金山一筹。

 

值得一提的是,在定慧寺山门外,还有两棵生长了500余年,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古银杏,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吸引了众多游客留影纪念。

 

定慧寺西侧,是著名的焦公祠,祠前牌坊刻着“三诏坊”字样。祠内塑有焦光像,只见他身着布衣,脚穿草鞋,手执书卷,正襟危坐,仪态从容。

 


定慧寺东侧,是茗山法师纪念堂。堂内案上塑有茗山法师的半身像,堂外长廊上,则镶着多块赞颂他的石刻。

 

茗山堂旁边是观澜阁。它是乾隆皇帝南巡时的行宫,为一座玲珑精致,三面临水的两层建筑。登楼远望,滚滚长江,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相传,乾隆皇帝曾在此检阅过水师。

 

 

行宫的旁边,就是宝墨轩(即焦山碑林)了。这里珍藏着历代四百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

 


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当属《瘗鹤铭》。“瘞”是埋藏之意,《瘞鹤铭》即葬鹤的铭文。

 

相传,《瘞鹤铭》乃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撰。某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因为钟爱仙鹤,所以,王羲之十分悲伤,便用黄绫包裹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然后,含泪写下了这首《瘞鹤铭》。

 


此铭文,字体苍劲潇洒,为稀世珍品,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甚至有“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他们认为,《瘞鹤铭》的价值就在于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

 


这篇铭文原本雕刻在焦山的石壁上,遗憾的是,后因雷击残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世的拓片。

 

 

碑林向东不远处,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呈马蹄形排列的八座炮台,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数千将士在此阻击金兵;清代,焦山炮台则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的重要遗迹。

 


焦山炮台,见证了镇江军民浴血御敌的勇敢,体现着中国人民誓死抗击外侵略者的决心。 

 

从古炮台往北,登山西上,就到了吸江楼。此楼历来为观赏日出的佳处。宋代诗人陆游,登此楼观日出后曾赞曰:水天皆赤,真伟观也。

 

沿着台阶,继续向上攀爬,很快就登顶焦山了。

 

万佛塔,乃焦山之巅的标志。塔大门两侧分别镌刻着“海不扬波”和“中流砥柱”八个大字。

 


趁兴登上万佛塔,站在塔顶,长江的壮阔与秀美,尽收眼底。

 

记得东林党领袖高攀龙曾以海波晴起千山动,日对扶桑万树红”,来描绘焦山让人叹为观止的山水风光。

 

 

自塔西下山,去了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有三间古朴雅致的小屋,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两株,修竹数竿,十分清幽。

 


据说,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曾在此修行苦读。书屋的门楣上有“郑板桥读书处”横额,门背后,则木刻着郑板桥当年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

 

当年,大师深爱焦山的清寂故留恋于此,并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他曾在《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

 

欲向天边扫暮霞,该是何等惬意的境界呵!

 

出别峰庵,经壮观亭,就到了摩崖石刻处。摩崖石刻是焦山碑林的一部分。

 

在陡崖峭壁之上,遍布着历代200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因此,焦山又有“书法之山”的美誉。

 

沿摩崖石刻下山,便回到了定慧寺,焦山之行就此结束了。

 

 

等待摆渡时,我问随行的导游:这里为什么叫焦山呢?

 

导游说,相传东汉末年,学术高深且精通医学的焦光,弃官进乱隐居在此。

 


焦光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以为周围渔民治病为乐。汉献帝刘协仰慕他的才华与人品,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因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他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

 

第一次,他以妻生病为由推倭了;第二次,则出门远游以回避;第三次,他借年迈多病,谢绝不赴。

 

焦山是宋徽宗后来追赐的名称,意在让世人永远铭记这位高风亮节的隐士——焦光。

 

 

在回头的渡船上,望着浩淼的江面,迎着凌厉的江风,我陷入了沉思。

 

都说,人生的极致,便是简与静。一个人,活得越安静,就越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活得越简单,就越能感知生命的绚烂和丰盈。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能像淡泊自守洁身自好的焦光一样,守住一潭清水,一座青山,一块净土,地僻心远,自生清凉,那该多好!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最上方蓝字“法之剑”或扫以下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