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纪录片《大学》上映,放弃北京户口回农村,60年躬耕于讲台,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Cheryl 精英说 2022-03-21


最近,一部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电影《大学》正在上映,很多观影者都被影片中大学校园的青春美好和真实人物面临的人生选择所打动,脑海里曾经的大学回忆也变得清晰起来。


《大学》于2018年拍摄,历时3年,用纪实的手法、电影化的叙事讲述了四位清华人四段真实人生四份人生选择


18岁考上清华的新生严韫洲;面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十年、决意归国的青年教师蔡峥;以及年过九旬、坚守讲台的荣休院士钱易......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普通师生们,他们会遭遇怎样的迷茫和纠结?在闪耀的理想和平凡的人生之间,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图片来源自网络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这不是一部清华大学的宣传片,而是一部让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的片子。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是“大学精神”?怎样才算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大学之道赋予人生选择的深远影响又体现在哪里?


对于清华毕业生,

什么才是好工作?


告别大学校园,走向社会,清华的毕业生们同样面临着职业道路的选择:留校、考公务员、进互联网大厂......


而此时,却有一个人站在了主流选择之外,在这个激烈内卷的时代,他选择放下清华博士生的光环,回到河南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毕业生宋云天


今年27岁的宋云天是清华大学水利系2019届的博士毕业生。


9年前,他从河南农村考上了清华水利工程系,在学校里一直担任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从本科一路保送到了博士,并在毕业时顺利接到了清华大学的留校通知书


从农村培养出来的贫困学子,到清华毕业的优秀学生,在大家的设想中,一路顺风顺水的宋云天未来一片光明,不论毕业后是从政、从商或是走学术道路,都大有可为。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作为家人心目中的天之骄子,父母和女友也盼着他能够安心留校任教,在北京工作扎根,但他的内心却一直向往着能够回归基层农村,实现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质朴理想。


落户北京清华任职,还是回到河南农村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需要多加思考就能做出的选择,却困扰了宋云天好几个月的时间。


几番挣扎之后,宋云天还是出现在了河南选调生的宣讲会上,主动请缨前往基层农村。


在选调生的说明会现场,有人说:“清华的学子,都有发财的机会。但如果你们选择了成为公务员,那就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 这样一位清华毕业的水利博士,主动放弃了发财的机会,选择了和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奶奶相同的职业道路。


图片来源自网络


站在人生岔路口上的宋云天,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外界的流言蜚语,还有家人的不理解和不认同。


在村子里当了一辈子书记的奶奶试图劝说孙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的工作太复杂,工资又低,你会遭遇许多本不必要面对的困难。”


但宋云天却说,这是自己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即使前路艰难,也会一往无前。最终,家人们选择了尊重:“回来就回来吧,你自己做决定就行。”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打包去基层任职之前,宋云天骑上自行车一路赶往天安门前,他害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离祖国的心脏如此之近。


离开北京,放下名校博士的光环,27岁的宋云天将从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做起,在祖国的基层,走出一条“另类”的职业道路。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世俗的评价体系之上坚守本心,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这种简单而真挚的理想主义,显得格外宝贵。而宋云天出乎意料的人生选择也让我们不由得思考:究竟什么才算是一份好工作?


拿一张回国的机票,

一切从零开始


和宋云天一样,纪录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同样选择了一条“逆流而上”的道路。


蔡峥老师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天文系博士,有着十年的留美经历,本来可以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天文,却毅然决然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归国入职清华大学,成为天文系的一名青年教师。


图片来源自网络


带着妻儿回到祖国,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为了建立属于中国的6.5米光谱巡天望远镜,让中国人不再花高价购买国外观测出来的天文数据,就能自主接收到宇宙深处最遥远的信号,蔡峥老师四处奔走选址,和清华其他教授们深入讨论,希望集中全国的力量,造出一台属于我们自己的天文设备。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一个刚成立的天文系,想要顺利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其中的艰难和曲折可想而知。


靠在华盛顿卡耐基科学院天文台通往地下室的楼梯扶手上,蔡峥老师看着手机轻轻地说:“做一件事情很难,但是对国家是很重要的。”


“如果做这个望远镜7年没有成功,我还是会坚持做下去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纪录片中,蔡峥老师和清华天文系主任毛淑德老师一起去美国的工厂订购镜面,团队反复奔走于美国工厂和青海的寻找基地之间。


为了星辰大海的伟大梦想,无数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奉献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7年。


蔡峥老师去青海冷湖的时候,指着海拔4576米的塞什腾山说:“看,如果我们建成了观天望远镜,就会是在那里,那是最好的山头。”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广袤的星空之下,是什么支撑着一位学者在寂寞而清苦的日子里,孜孜不倦地追寻天空尽头的奥秘呢?


我想,这份执着的坚守和名利无关,遥望宇宙中心,陪伴着中国天文学者们的,始终是对未知的追寻和宇宙的热爱。


图片来源自网络


年近九旬,

用一生站住三尺讲台


已年近90岁的钱易老师,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也是“力学之父”钱伟长的堂妹。


作为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她从事环保事业几十年。而作为“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的钱家的一员,她坚守在清华的讲台上整整66年......


图片来源自网络


86岁的钱易老师,依旧活跃在讲台上,因为教书育人就是她的人生挚爱。


走上讲台,她讲述环境学,为祖国培养环境领域研究的人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走下讲台,她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家里到处摆放着书籍,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导演王静找到钱易老师,希望说服她参与拍摄,却遭到百般推辞,因为她始终觉得在清华,有更多比她年长、比她更值得尊敬的老师,认为自己不应该占用那么多公众的注意力。


图片来源自网络


钱易老师说:“任何人做任何事,一定要把你做的事尽量和为国家做贡献结合在一起。我的事业方向、我的个人兴趣,都和国家需要完全一致,我就觉得非常幸福。”


钱易老师参与清华内部的一次院士荣休会交流会,会上老院士们纷纷表示:“我对学校也没什么要求,就是希望能再给我保留一段时间办公室。”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纪录片中,还有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八十多岁的钱易先生去给一百余岁的许保玖先生拜年,在离开的时候,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许先生家里的一幅画,上面的落款是“学生钱易”赠。


我们可以想象,曾几何时,年轻的钱易老师也是从前辈们手中接过“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又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守护着神圣的三尺讲台。


岁月流转之间,冥冥之中信念和使命代代传承。


图片来源自网络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钱易老师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却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一生做好两件事,环保和教师。”


什么样的孩子才适合清华?


纪录片的最后一位主角是刚刚经历高考,以上海自主招生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严韫洲。


对于18岁的新生严韫洲来说,紧张的高考还带着鲜活的体温。告别高中时代的青春懵懂,严韫洲面对的是未来的无限可能。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新生这个篇章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20公里野营拉练项目和新生舞会。


初来大学,在大雨中参加军训拉练;在排山倒海的加油声中举办新生赤足运动会;在略带羞涩和紧张的新生舞会上迅速拉近同学间的距离,从青涩走向成熟,这里是迈向成人的开始。


图片来源自网络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清华大学的开学时间也受到影响,全面推迟。


空荡荡的清华校园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教授们纷纷开启摄像头,远程授课,跨越千山万水,先生们躬耕于讲堂的身影不改,传道授业、求知若渴,这或许就是清华之风。


疫情稳定之后,严韫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回归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还参与了电子设计自动化项目组,对于未来的职业方向,他还在学习中探索更多的可能。


图片来源自网络


每一代清华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耀眼的理想之光,而这种光芒,也会照亮后来人的道路。


纪录片的镜头里,正记录了这样一群眼里有光的人:钱易先生的眼中是对教书育人的坚守;蔡峥老师的眼中是对星辰大海的追求;宋云天的眼中是对建设家园的笃定;严韫洲的眼中是对未来挑战的蓬勃朝气......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文化对读书人赋予的美好期待,在今天依旧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图片来源自网络


懂得“仰望星空”,也甘于“脚踏实地”,清华承载着超越当下、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也吸引、汇聚、锻造着具备同样精神品质的少年们。


他们对知识有着纯粹的热爱;对未知世界有着广阔的思考;对家国天下有着强烈的情怀;他们朴素而真实、坚韧而独立,不走捷径、不图享乐的人生选择,也时刻叩问着我们的内心追寻究竟是什么。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适合清华呢?


很简单,少年时自强不息,年迈时厚德载物,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打击,还要有不忘初心的韧性和坦然前行的实力。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纪录片《大学》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会让你去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清华对学子的期待,更是一所理想的大学对千千万万读书人的期待。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钱江晚报:7月9日上映的《大学》不仅是一部关于清华的纪录片,还是一封献给大学的情书

凹凸镜DOC:纪录片版《无问西东》 | 在《大学》看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知乎:如何评价清华题材纪录片电影《大学》?

少年商学院:清华大学纪录片《大学》上映,只为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上大学?

外滩教育: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选择的重要性

晴妈说:该如何考上清华?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答案。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你“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