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北同看《月光男孩》

小浅 北京同志中心 2017-03-17


我第二遍看《月光电影》是在北京同志中心。


当天北同来观影的人很多,不过大家都非常安静地观看。字幕君非常细心地给标示出每首电影里出现的歌曲,还有涉及地域文化的信息,不过我翻译的文风让我感觉有暧昧,比如最后Chiron在餐厅里告诉对方我在做毒品交易,被翻译成“我在卖货”。


影片在20点前就结束了,主持人设置了观影后的交流环节,每个人可以有两分种分享发言,但我个人对此兴趣寥寥,因为我口才不好,也不认为和其他同志间用语言沟通会很有效,这也是一种异化的表现。无论认同还是不认同,本质上都是在误解,成功的误解和失败的误解。


所以我更愿意去倾听与查言观色大家的发言。但在观影后的交流有这样的环节设置还是非常新颖的。


《月光男孩》,很难以置信这是一部黑人导演拍的美国电影。


据我的刻板印象,关于成长史的电影美国人只能像《返老还童》《阿甘正传》那样一板一眼线性地讲故事。而这一部,沉静写意的叙述和流水潺潺的诗意表达,寓意深远的台词都太过去东方。


比如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有岩井俊二式的俏皮灵动,也有王家卫式的感性细腻,但我感受不到美国影院爆米花的气息——但这必会是一部适合与家人、爱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带着纸巾,而不是爆米花。它能戳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好几个点。



导演和演员把一个男孩的年少,成长的烦恼,如热带雨林般充满心事的茂密青春,刻画地如诗如梦。诚如王家卫所言,“回忆是潮湿的”,那么关于回忆的电影必是配有蒸发般湿漉漉的画面。这种王家卫式的特效,和春光乍泄式的寂寥,容易让看惯了美式感官消费电影的观众感到沉闷,却也能浸没全息式地被感动。另外,还有那些看似不经意,却耐嚼的金句台词,在此不一一枚举。

 

为什么男主角会在发生那一次校园霸凌事件后,有着南辕北辙的转变呢?这是很多观众产生的疑问。



我想,关于蜕变的议题用左脑的理性去解构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但我们都能感受到这分只属于青春期的动荡心绪——从某一刻起,也许是Chiron在训导处间歇性失聪的那一刻,Black从Little的身体里破茧而出,潘多拉的魔盒被开启,与魔鬼的契约签立,Chiron的人生剧情从一部少年派导向了一部阿飞正传…… 


多年以后,Chiron成了贩毒的土豪,而即使他可以强大到仿佛可以得到全世界,真正的快乐也只是掌握在最初的亲密爱人手里,那个在成长过程中伤害过他,从此让他变成施暴者的好朋友。



我想起了另一部很相似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主角和Chiron一样在青春期的某一刻突然转变,变成不可理喻的施暴者,还对原先一起成长的好朋友霸凌。最后在共同偶像的演唱会后,施暴者被一直懦弱的受暴者一刀捅死,然后那个懦弱的受暴者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另一个潘多拉魔盒又开启了。


只有深爱的人的伤害,才会让人变成伤害别人的施暴者吗?而施暴的人,又真的是强大的吗?


受《人类简史》的启发,我想到另一个议题:人类中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突然进入前所未有的和平年代的,在前现代和古代一直处于战乱中。而关于弱势、少数、边缘群体的人权运动,包括性解放运动也都是在和平年代才有的事。


我得出一个个人的结论:越是处于动荡环境中的群体,就越是趋于直男癌。例如,美国黑人的处境伴随着贫困、毒品和枪支,在暴力中成长的种族,和他们趋于重男轻女,趋于歧视同性恋的倾向互为因果关系——这也许是战时状态的需求内化出的集体潜意识。再譬如,为什么十九世纪的英国绅士有着尊重女性的优雅传统?因为他们不是受压迫的阶层。



那么同样的,一个容易内斗、容易欺凌群体内部的弱势方,容易对“自己人”冷漠,容易产生暴力,有着不包容内部个体差异的群体,他们在整体上的自我认为中,一定是属于劣势、受到不公待遇一方。比如,柏杨笔下的“丑陋的中国人”,或者说,中国的同性恋群体。


很多人在单位,在外界是好好先生的形象,而对家人却是冷热暴力相加——暴力是会呼叫转移的,而且通常是由上至下,由外至内,从强到弱。


影片中发生呼叫转移的暴力有:社会对黑人群体的暴力,转移成黑人对自己群体内弱小者的暴力;外界对单身母亲的暴力,转移成单身母亲对儿子的暴力;外界对孩子的暴力,转移孩子对自己朋友的,孩子对家人,甚至孩子对自己的暴力。是的,对内的暴力,不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在自己与自己也会发生——否则为什么一部分同性恋会“恐同”呢?



再举两个身边的例子:据统计,中国大陆的同性恋人口的数据约在八千五万百万,而目前大部分人都会走入异性婚姻,于是产生了数千万能的“同妻”人口。这其中的伤害呼叫转移链是:社会对同性恋的不接纳→转移成同性恋对女人和其家人的伤害,这是一个循环伤害的过程。


另一个例子是最近在广州跟几个中大口腔科实习生聊天,他们说到如果病人向医院方出柜说自己是HIV携带者,院方通常是拒绝治疗的。我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了好多社会关系网络,广州有数十万黑人人口,而他们和HIV携带者一样都是遭非议的群体,而这种非议的态度是极其不利于传染病的控制的,全盘皆输便是歧视的后果。


影片中显而易见的身份三重门是:美国黑人——单亲家庭——同性恋男孩。


那么我们的呢?


我们又是如何在这些外界赋予的人设中与自己与他者和谐相处的?引发每个人对自我认同的深思,我想是《月光男孩》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个高度互联又不断异化的时代。




作者:小浅

编辑:凌桐


我们已经免费推送1000+文章

还需要你的一点点鼓励


👐 👐 👐 👐 👐 👐 👐 👐

「打赏金额10元/30元/50元…均可,

由作者和中心平分,

中心的收入全部用来支持运营 ]


你的打赏

将为LGBT社群带来更有价值的下一篇文章


     


编辑:凌桐


【活动推荐】

众筹 | 前任突然联系我是为了……

愿世界永远被善意温柔相待 | 心理咨询众筹


【文章精选】

我在德国街头为中心筹款

播客 | 如何降低出柜对父母的伤害?

Newsletter | 2017年2月北同都做了啥

谁说同性相爱就不能归为异性恋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