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CCA“国宝级艺术家”的年终大展,真值得买票去看吗?

郝科 99艺术网 2022-09-20




随着很多“小红书“的博主们开始用推荐艺术展览的方式,来破圈美妆和旅行等浅性娱乐模式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走进了艺术展览的第一现场。但对于很多没有艺术专业背景的观众来说,如何欣赏当代艺术?依然是一个如迷宫般存在的问题。


作为北京798内必被打卡的网红场馆之一,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凭借此前、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大展(“成为安迪·沃霍尔”),吸引了一大波圈外观众的关注。而就在那支艺术史著名的、黄色香蕉的视觉残像,还停留在观者们的视网膜上的时候,在UCCA北京展厅的墙面上,又出现了一支立体的黄色香蕉。


莫瑞吉奥·卡特兰,《喜剧演员》,2019,香蕉、强力胶带,尺寸可变。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这支被强力胶带固定在墙壁上的香蕉,是一件名为《喜剧演员》(2019)的作品,其创作者是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但与之前极具潮流感与科普性的安迪·沃霍尔不同,大众对这位突然空降的“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官方背书的title)却不是非常熟悉,加之现场各种奇异的作品呈现效果和挖坑打洞的展陈布置等等,则再次让“当代艺术”成为普通观众眼中,一种必须在体量上大费周章、却又无法直接捕捉其意义的玄幻迷宫。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现场,2021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那作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年终重头戏的大展——“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是否值得普通观众到现场买票观展呢?当代艺术是否真得很难被理解?以下作者从自己的角度,总结了几个本次展览中值得推荐的作品和看点,以供参考。


01

从文艺复兴的穹顶到当代展厅


本次展览主题——“最后的审判”——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的、著名壁画的名字。与米开朗基罗类似,莫瑞吉奥·卡特兰此前的许多展览都是与所在的建筑发生对话的:由建筑决定整个展览的基调,并用不同的作品对应不同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如曾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艺术家就将所有作品悬挂在圆形大厅的天花板上等等,同样是以实体空间的结构作为依据,莫瑞吉奥·卡特兰也结合UCCA展厅空间专门布置了自己的作品,这也被策展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称为“场域特定作品”。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2001,铂金硅胶、天然毛发、玻璃钢、衣服,150 × 60 × 40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2018,壁画、松木、钢材,

343 × 693 × 242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在“最后的审判”中,策展人和艺术家也特意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和开放性,采用像古代遗迹式样的矮墙分隔,让观众对展厅一览无遗的同时,再一步步走近作品,展开对卡特兰作品的探索之旅。


02

充满爱意的骨架?


创作于1997年的《永恒的爱》,灵感来源于格林童话里一则名为《布莱梅镇的音乐家》的故事,其中讲述了四个动物,驴、狗、猫和公鸡,因为年纪比较大,农场主想杀掉它们,然后四个动物一起结伴出逃,路上遇到一个小偷,它们互相叠在一起一起唱歌把小偷吓跑的故事,这件作品的基础是关于动物之间友情和感情的故事。


莫瑞吉奥·卡特兰,《永恒的爱》,1997,驴骨架、狗骨架、猫骨架、公鸡骨架,186 × 120 × 60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而策展人对艺术家使用骨架形象的解释是,因为没有绘画基础,所以在解释动物的骨架对卡特兰就像是素描一样,这也是艺术家最早采骨架创作的一件作品。


莫瑞吉奥·卡特兰,《永恒的爱》,1997,驴骨架、狗骨架、猫骨架、公鸡骨架,186 × 120 × 60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03

悬空的马


除了骨架之外,卡特兰也喜欢用动物标本来制作作品。如创作于1997年的《二十世纪》,就是艺术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早使用马的标本创作的作品。作品的名字来源于著名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电影——《1900》,电影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整个社会动荡的文化和历史。在这件作品中卡特兰借用悬在空中的马的形象状态,暗喻意大利的文化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来说,是有很强的幻想和浪漫成分在其中的,但在这种悬空状态的背后,这个国家内部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社会问题。


莫瑞吉奥·卡特兰,《二十世纪》,1997,马标本、皮制马具、绳索,201 × 271 × 68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04

母爱之手


在展厅中墙面上有一幅巨型的、名为《母亲》的作品,看似是照片,其实是匠人用手一点一点绘制出来的。1999年卡特兰曾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当时请到了一位名叫法基尔的苏菲派的修士到展览现场,每天把自己埋到土里几个小时,并做出这样祈祷的手势。


莫瑞吉奥·卡特兰,《母亲》,1999 / 2021,墙绘,尺寸可变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作品的标题《母亲》,也来自于卡特兰童年时对母亲的记忆,他的妈妈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卡特兰小时候非常调皮,他印象中母亲经常双手合十,请求他不要再闯祸,而母亲也在卡特兰非常年轻的时候因病去世了。所以艺术家在这里以巨型墙绘重新展现摄影作品的方式,来寄托自己对于失去亲人的哀痛之情。


05

戴头套的现代人


《否》是卡特兰2021年最新创作的一件作品,在展厅中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头套纸袋跪在地上,很像是在表现一个将被恐怖组织处决的残忍行为。但这件作品真正的灵感来源,却是卡特兰现对于现在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思考。


莫瑞吉奥·卡特兰,《否》,2021,硅橡胶、天然毛发、衣服、靴子、纸袋,101 × 41 × 43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卡特兰注意到当下有很多新一代艺术家和游戏公司等,正专注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让许多年轻人戴上VR头显眼镜,并进入到一个新的虚拟现实之中。卡特兰觉得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但是他又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提出了一个“廉价”的解决方案,即这个雕塑小人戴上纸袋以后也进入到他自己的虚拟现实之中。


06

我的坟墓


在这次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之一是展厅中的一个大坑和一堆土。这件名为《无题》的作品首展是1997年在法国的一个小博物馆里,在引用艺术史上经典的、大地艺术就地取材的创作方式的同时,卡特兰依据自己的身高在展厅中量身定做了一个大坑,这是他为自己创作的“坟墓”,也是他用自己独特的诙谐方式,在探讨着关于死亡的主题。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1997,矩形洞、一堆被挪出的泥土,尺寸可变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07

毕加索吉祥物


这件首次展出于1998年、名为《无题》的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是卡特兰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邀请做一个项目,他想到博物馆里有非常多毕加索的藏品,仿佛毕加索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而不单纯只是一位艺术史上的大师。所以他想到做一个类似在迪士尼乐园或者环球影城经常见到的吉祥物,让演员和观众进行互动,这也是对博物馆场所的一种独特的戏谑方式,将一个严肃的文化机构变成一个旅游景点或消费场所。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1998,行为表演、聚酯树脂、颜料、织物、皮革,尺寸可变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08

更多现场作品

莫瑞吉奥·卡特兰,《我们》,2010,木材、玻璃钢、聚氨酯橡胶、织物,68 × 148 × 79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2007,马标本,300 × 170 × 80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2001,不锈钢、木材、电动机、灯、铃铛、机控组件,60 × 85.5 × 47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2009,马标本、钢材、木材上毡尖笔,158.5 × 200 × 190 cm,由四方当代美术馆提供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不怕爱》,2000,聚酯苯乙烯、树脂、颜料、织物,205 × 312 × 137 cm

©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09

莫瑞吉奥·卡特兰


莫瑞吉奥·卡特兰,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市,是当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最受欢迎,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自由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其作品透着对艺术和机构的戏谑。他以充满趣味和挑衅的方式将材质、物品和举动置于具有挑战性的场域之中,激起人们的评论和参与。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

  1. 拍卖|北京华艺国际秋拍:现当代艺术五大专场,呈现多维度经典艺术作品

  2. 拍卖|北京保利拍卖2021秋拍启幕,这些重磅拍品不容错过

  3. 拍卖|拓展当代维度,中国嘉德呈现二十世纪艺术多元化样态

  4. 艺术家是如何与科学家共同工作的?

  5. 每天仍画三个小时,83岁的巴塞利茨在蓬皮杜回望为艺60年

  6. 最大规模的一届西岸博览会,话题感十足的20家画廊

  7. 今年ART021入场流程复杂了,但藏家热情依旧

  8. 拍卖|永乐整合青年艺术力量,“新绘画”发力2021秋拍市场

  9. 艺术与爱的交融:无障碍——“五彩基金”的十一个艺术案例

  10. 现场| “尚在 Still On” 多镜像呈现艺术的丰富、多元与共生

  11. 开拍国际的新布局:征战上海打造当代艺术板块新蓝图

  12. 徐冰:我在美术馆里“发射了一枚火箭”!

  13. 郭伟:碎片化的景观是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